尋寶vs演化:“產業政策”之爭啟示錄

林張二位經濟學家都是具有強烈家國情懷、責任擔當的經濟學家,雖然他們在產業政策主張上存在很大差異甚至尖銳對立,但無疑也存在廣泛共識——相對價格信號系統在資源配置中具基礎性作用;政府在保護產權、執行契約、仲裁糾紛,以及軟硬件基礎設施建設必不可少。

責任編輯:戴志勇

11月9日下午,當下中國著名的兩位經濟學家林毅夫、張維迎展開了一場可能被寫入歷史的辯論。(中國經濟學人供圖/圖)

最近,中國發生了一場經濟學爭論——林毅夫和張維迎兩位教授關于產業政策之爭。本文主旨不在爭論雙方輸贏,而是在學理上澄清雙方爭論的實質,以及闡釋爭論所引出議題對中國繼續推進改革開放的啟發意義。

林張二位經濟學家都是具有強烈家國情懷、責任擔當的經濟學家,雖然他們在產業政策主張上存在很大差異甚至尖銳對立,但無疑也存在廣泛共識——相對價格信號系統在資源配置中具基礎性作用;政府在保護產權、執行契約、仲裁糾紛,以及軟硬件基礎設施建設必不可少。

社會科學事實,還是自然科學事實?

早在1943年,哈耶克發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社會科學的事實》,今天已經被大多數人遺忘。“社會科學事實”是什么?簡言之,在社會科學中,事物是人們“認為”的事物。正如貨幣,若從眼睛看到的物質屬性來進行定義,它只是一張紙。但貨幣之所以貨幣,是因為共同體里的所有人認為它是錢,它代表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契約關系和信用。

那么,對經濟活動的對象如何定義?是從物質、技術意義上的客觀角度定義,還是參照人類的意圖?具體到當下比較優勢和產業政策之爭,又該如何進行判斷?

在經濟中,特定時空條件下,一個最優的資源配置方案、一種潛在的比較優勢產業,到底是一樁自然科學事實還是社會科學事實?答案毫無疑問是后者。就像尋寶的游戲一樣,秉持“自然科學事實”范式的經濟學認為,那個“寶”一定躺在那里等待探索的人們去發現,暫時沒有發現是搜尋努力不夠,經過徹底細致的搜尋過程,“寶”是一定能找到的。這是一種工程技術類型的經濟學思維,這種經濟學正是我們所熟悉的新古典范式-資源配置范式-最大化范式,我們姑且稱之為“尋寶的經濟學”。

基于這個背景,林毅夫教授假定特定時空條件下,存在一個客觀可查證的、唯一的、根源于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產業,并且認為,這種有發展潛力的優勢產業可以通過技術分析途徑來發現,即比照人均收入高于自身100%-300%的經濟體的優勢產業。

而張維迎教授則認為市場是一個分散決策系統,發現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需要通過試錯,由企業家精神引導下的無數企業家個體行動來做出選擇。企業家分散設計導致群體層級上的隨機“變異”,緊隨著非隨機選擇,由此留下一條產業變遷的演化軌跡。

經濟系統是復雜的,理性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