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優班只是應試高燒的表象
如果不是媒體連續報道,真不清楚校外培訓機構會“瘋狂”到如此地步。有人說,學而思綁架了中國教育,是如今應試教育現狀的罪魁。
責任編輯:蘇永通
如果不是媒體連續報道,真不清楚校外培訓機構會“瘋狂”到如此地步。有人說,學而思綁架了中國教育,是如今應試教育現狀的罪魁。
但這個板子是否打錯了?
不妨先打個賭,現在就是立刻把學而思全部關門,媒體報道的多數情形肯定照樣上演,甚至會有比學而思更“學而思”的現象出現。公辦學校也是暗流涌動。不信,隨便到中國各地的中小學看看,包括頂尖學校,應試現象同樣令人擔憂。盡管政府一直積極應對,可“越管越嚴重”的怪圈卻始終難以擺脫,現在連幼兒園似乎也不能幸免。
所以,學而思不過做到行業極致而已?;蛘哒f,學而思及所有的“瘋狂”,只是中國基礎教育持續高燒的表象,并非病因。
應試教育:學而思的“大恩人”
病因是什么?通常認為是當今社會就業及競爭壓力的折射,考上名牌大學就意味著一切,加上“金榜題名”等科舉傳統文化基因的作祟,“出人頭地”等功利目的的起勁攪和,應試教育自然越燒越旺。
這些原因肯定都有道理,并且教育界對此均無能為力。不過除此之外,筆者認為,高考制度本身也有責任,尤其統考,是否成為應試局面出現并加劇的癥結所在?
道理很簡單,有比較就有競爭。因為不論全國還是分省,只要有統考,所有縣市、所有學校、所有學生,肯定都要 “分分必爭”地被“分”出個高低,肯定都要期待萬眾矚目的各級“狀元”花落誰家,范進中舉的現代場景就會在民間不斷上演,少數人成功以多數人失敗為基礎的規律就會繼續。而且,有多大的比較范圍,不出數年周期,就會有多大的“名利場”。這與擴招比例無關,“二本”目前在不少地方已不“算”大學。
在這種嚴酷的競爭高壓下,教育的一切行為幾乎都會變形,乃至扭曲,難以保持理性。因此,統考之“弊”大于“利”。國外就多采用高校自主招生的辦法,包括計分等級制。中國同樣有值得關注的案例。比如目前的藝體類招生,就明顯減弱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