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沒有必要有任何恐慌” 北京“耐藥霧霾”風波背后
“總體上沒有意外,我們早就知道耐藥基因分布在環境的方方面面?!?/blockquote>責任編輯:呂明合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張安彤 萬曉華 王倩
河北某縣,醫務人員配兌注射用的抗菌藥物??咕幬锏臑E用,是耐藥性細菌誕生的源頭。
“總體上沒有意外,我們早就知道耐藥基因分布在環境的方方面面。”
在人口較密集的中國東部,其抗生素排放量密度是西部流域的6倍以上。
合理用藥和隔離治療是抵御耐藥菌最為有效的策略。
最新引發公眾對空氣污染擔憂的,是肉眼看不見的細菌。
連日來,哥德堡大學抗生素耐藥性研究中心主任和薩爾格學院教授Joakim Larsson2016年10月在Microbiome雜志上發表的一篇論文,因為戳到了公眾的痛點,正持續發酵。
這篇名為《人類、動物和環境耐藥基因組構成》的論文,從人類、動物和全世界不同環境收集的總共864種DNA樣品中尋找細菌中的耐藥基因。其中有350份樣本取自人類,145份樣本取自動物以及369份樣本取自外界環境。引發公眾關注的,是他們選取了來自北京的14份空氣樣本。
結果發現,北京霧霾的空氣中含有平均64.4種耐藥基因,其中一種耐藥基因抵抗的是現在臨床應用最廣泛的碳青霉烯類抗生素。碳青霉烯類抗生素是治療肺炎克雷伯菌(常見的腸道細菌)引起危及生命感染的最后手段,被廣泛應用在呼吸系統感染、敗血癥等病癥上,是治療嚴重細菌感染最主要的抗菌藥物之一。
這一結論在網絡上瘋狂被轉發,一個最早發布消息的公眾號一天時間就獲得了十萬以上的閱讀量。
“今天接到了很多中國記者的電話。”11月26日,論文通訊作者Joakim Larsson教授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沒想到自己的研究受到如此多關注。
蝴蝶效應正在放大,越來越多的媒體開始關注。很快,為了應對短時間集聚而來的擔憂,北京市衛生計生委、中國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專家都紛紛現身解讀,國家衛計委也在準備相關材料。
11月27日,Joakim Larsson澄清無害的觀點,被新華社、央視和《人民日報》等媒體廣泛報道。
但對研究結果,課題組成員和相關學者都表示并不意外。
“總體上沒有意外,我們早就知道耐藥基因分布在環境的方方面面。”Joakim Larsson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但沒想到在空氣樣本中耐藥基因的種類有這么多。”
他們最初選擇了美國紐約和加州圣迭戈家庭、辦公室、醫院三處的空氣樣本,檢測結果和北京相比:空氣所含的抗生素耐藥性基因的數量上,紐約、加州和北京相當,而在種類上,北京更多。但因為美國樣本的數據量不足,無法得出結論,最終研究并沒有將之包含在內。
為什么選擇北京,理由比大家想象的都要簡單。
“我們大部分的數據是從公共數據庫中獲得的,北京的數據是僅有的在開放數據庫中可以取得,且數據質量達到我們分析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