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材料價格暴漲中的經濟密碼
煤炭、鋼鐵等原材料價格暴漲,讓正在忙于去產能的中國經濟多了另外一重“保供給”的新任務。這意味著什么?
責任編輯:馮禹丁 肖華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陳敏
2016年11月7日,安徽合肥一家鋼鐵企業的職工在煉鋼爐前忙碌。
煤炭、鋼鐵等原材料價格暴漲,讓正在忙于去產能的中國經濟多了另外一重“保供給”的新任務。這意味著什么?
漲價,正悄悄成為中國經濟工業血脈的“主旋律”。
2016年11月2日,秦皇島海運煤炭交易市場發布的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5500大卡)連續18周上漲,達607元/噸,相比年初的371元/噸,漲幅達63.6%。
據卓創資訊監測,10月9日唐山帶鋼232—355系列帶鋼出廠價格2760元/噸,較年內低點漲幅980元/噸。
除了鋼鐵、煤炭等基礎性物資之外,原材料市場漲聲一片。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11月中旬,據對24個省份流通領域9大類50種重要生產資料市場價格的監測顯示,與11月上旬相比,42種產品價格上漲,其中電解銅、焦炭漲幅超10%。
這波行情讓人有些猝不及防。原本,去產能一直應該是2016全年經濟工作的主基調之一,但11月3日,國家發改委召開“規范煤炭企業價格提醒告誡會”,強調要高度關注重視煤價過快上漲,要求抑制煤價過快上漲,先進產能盡快釋放產量,保障冬春季煤炭供應——“保供給”這一新詞脫穎而出,在經濟工作中頻頻亮相。
一邊“去產能”,一邊“保供給”,原材料市場呈現出一幅奇特的景象。
突然的幸福
鋼材價格較2015年漲了將近一倍,“去年連湯都沒得喝,今年可以吃上肉了。”
剛剛坐下來10分鐘時間不到,丁小平就接了3個業務電話。由于鋼鐵價格漲幅過快,拿貨、出貨的定價調整由原來的半月一次,一周兩次,變為現在甚至每天都要實時更新。于是,盯緊期貨市場指數與上游鋼鐵廠動向,成為每天必修課。
丁小平是廣東易創貿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他們公司的規模在華南最大的鋼貿市場廣東樂從鋼鐵世界中屬于一線行列。在鋼鐵行業摸爬滾打多年,對市場的經驗判斷愈發謹小慎微起來。
“市場變得太快了,你根本反應不過來。”他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鋼材市場從春節之后急速升溫,到11月份的最高點之時,市場均價將近是2015年的兩倍。“去年連湯都沒得喝,今年可以吃上肉了。”
好日子來得太快,不得不讓他心里發虛,因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