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合編中國近代史

這套書名為“新編”,新在運用近二十年暴增的近代史料,以及學界進展,對過去的不少“成說”進行了重評。一些暫時沒有共識的歷史問題,就不作專門論述,適度淡化或暫時擱置。

責任編輯:劉斌 助理編輯 溫翠玲

2016年11月9日,《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出版座談會在北京舉行。(出版社供圖/圖)

這套書名為“新編”,新在運用近二十年暴增的近代史料,以及學界進展,對過去的不少“成說”進行了重評。一些暫時沒有共識的歷史問題,就不作專門論述,適度淡化或暫時擱置。

兩岸要建立更大的共識,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關鍵是要有百家爭鳴的氣氛”,“‘心靈契合’是一個長遠目標”。

歷時五年多,《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晚清卷和民國卷,在2016年下半年由直屬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發行。

《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分晚清卷和民國卷,覆蓋了近現代史大部分重要的點與面:鴉片戰爭、洋務與變法運動、立憲運動、清朝的覆滅、內政外交之調適、國民黨內部的派系紛爭、國共兩黨之發展。既有政治史,也有經濟、文化、思想、社會生活等各個層面的圖景。

本書的兩位主編,王建朗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黃克武是臺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前所長。撰寫57個章節的57位學者中,有21位臺灣學者和34位大陸學者,他們都是近年來活躍在中國近代史學界的中生代學者。

王建朗在序言中說:“隨著這段歷史的遠去(距離是觀察者保持客觀的重要前提)與時代的進步,隨著海峽兩岸交流的密切,兩岸對于近代史的認識在不斷接近”。

“沒有共識的地方暫時擱置”

雖然書名冠以“兩岸”,但57位作者卻都是以個人的名義參與:從北京、上海、南京、成都、香港,到臺北、臺中、花蓮、嘉義。

兩岸學者以城市來介紹彼此的做法始于1990年代。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前所長張海鵬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是他當時的主意。在邀請臺灣學者到大陸參加學術活動時,為了照顧彼此情緒,會議手冊稱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為“北京近代史研究所”,稱“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為“臺北近代史研究所”,“事實上,我們兩個所確實是兄弟所。”他說。

“它(這套書)反映的不僅是北京、臺北兩個近史所之間深厚的情誼,也是海峽兩岸二十多年來學術互動的結果。”黃克武說。

據出版方介紹,這套書名為“新編”,新在運用近二十年暴增的近代史料,以及學界進展,對過去的不少“成說”進行了重評。例如清廷不再全是顢頇、腐敗與缺乏改革誠意的形象,而是努力適應、積極變革,卻因為格局與心態黯然退出歷史舞臺的形象。北洋也一改“中國近代歷史上最動蕩黑暗的時期”的面貌,這一時期的司法改革和外交成就被重新評估。

對1927年之后的近代史,特別是國共關系史和抗戰的論述,海峽兩岸以往一直各執一詞。這套書中兩岸學者的合作方式頗為巧妙:中共黨史部分由大陸學者操刀,國民黨史部分主要由臺灣學者負責,少數由大陸學者撰寫,觀點互相補足。黃克武介紹,雖然兩方的學者都是依照史料來論述,但臺灣學者更能夠呈現蔣介石的成功之處,而大陸學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