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海污染如何破局 全國自然海岸線告急

近10年,我國圍填海面積超過30萬公頃,全國自然海岸線受損比例近三分之二。

責任編輯:何海寧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張安彤 萬曉華 王倩

 

2016年夏,滸苔再度入侵青島。由于陸地污染入海,中國近海大部分海域都處于亞健康狀態。(東方IC/圖)

18個重點生態監控區真正達到健康標準的只有14%, 10%是不健康的,包括錦州灣和杭州灣。絕大部分處于亞健康狀態。

近10年,我國圍填海面積超過30萬公頃,全國自然海岸線受損比例近三分之二。

很多園林工程、景觀工程甚至圍填海工程都冠以生態建設或生態修復之名,但很多是在破壞生態。

近五年,我國多個海域赤潮和滸苔頻繁發生,近海污染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而河流及濱海排污口排污、圍填?;顒?、規?;KB殖與過度捕撈,以及大量興建的流域水利工程,仍在持續折磨著近海的生態環境。

2016年12月3日,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原所長馬德毅在南方周末主辦的綠色傳媒研究獎學金班上講述了中國的近海污染現狀、成因和解決出路。南方周末記者根據現場講授內容進行整理,以饗讀者。

滸苔禍亂近海

赤潮總體呈下降和減少趨勢。在四大海區的赤潮中,渤海最低、南海最高。另外在每年5月份春末夏初時節,發生頻率和面積是最高的。另外一類生態災害滸苔,從2011至2015年的發生面積則呈逐年攀升趨勢。滸苔主要集中在日照、青島等地,以青島最為突出。

赤潮基本上是單細胞藻類,微藻、微微藻,而滸苔屬于大型藻類,類似于我們吃的裙帶菜、紫菜。

滸苔的發生與赤潮一樣,首先是營養鹽過剩提供了物質基礎,出現大面積、高頻次的發育生長。另外,大規模的紫菜伐架養殖所附生的雜藻為滸苔藻華提供了種源。

在具備了物質基礎和種源的前提下,由于地形和風向的作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better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