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制造“暴童”?
懲戒學生的主觀惡意行為,與充分激發學生的善端,不僅是教育者的責任,也不僅是行政部門的“專項治理”通知所能解決,解決校園暴力,急需法律的系統介入。
編者按:
12月9日,一篇名為《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園霸凌說NO!》的文章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文章稱自己在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二小上學的兒子長期受同班同學欺凌。
該名兒童的父親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從今年9月份開始,其兒子就開始頻繁跟他訴說自己經常受同班一個同學言語上、肢體上的攻擊和騷擾,并被起外號,之后就發生了被扣廁所垃圾筐的事情。“我最后悔的就是在孩子第一時間跟我說自己受到侵犯的時候,我沒有選擇站出來保護他,而是想讓他自己去解決這件事情,讓他躲開他們”。
文章中稱兒子因此出現失眠、易怒等癥狀,經診斷為急性應激反應。當日,家長即向學校反映此事。但溝通未果,家長稱“老師把這個事說成是‘過分的玩笑’,還讓我們大事化小。”
12月10日中午,中關村二小發布聲明,“正在積極協調處理,力爭達到多方認可的效果,希望教育問題回歸學校進行處理。”
事實上,2016年已經發生了多起惡性校園欺凌事件。
2016年4月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Golradir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