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二小事件”暴露的隱憂 “孩子認定自己受到傷害就是欺凌”
關于“中關村二小事件”的定性,公共討論呈現出混亂的狀態,凸顯了國人對校園欺凌認知的不足,預防及處置經驗的匱乏。除了名詞之爭,亦不能忽視更根本的問題:孩子們究竟怎樣才能在學校身心健康地成長?為此,南方周末記者采訪了教育、法律、公益組織等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
責任編輯:劉斌
2016年12月13日,北京海淀區中關村二小附近,等待下課的家長們在校門口。
關于“中關村二小事件”的定性,公共討論呈現出混亂的狀態,凸顯了國人對校園欺凌認知的不足,預防及處置經驗的匱乏。除了名詞之爭,亦不能忽視更根本的問題:孩子們究竟怎樣才能在學校身心健康地成長?為此,南方周末記者采訪了教育、法律、公益組織等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
從2016年12月8日晚上開始,由一篇題為《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園霸凌說NO》的文章引起,中關村二小校園欺凌事件持續成為公眾廣泛關注的議題。
在文章中,一名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二小的學生家長稱,自己10歲的兒子長期遭到同班同學的欺負,甚至在2016年11月24日被同學用“廁所垃圾筐扣頭”,并據此認定兒子受到了同學的“欺凌”。
受到欺凌的同學樂樂(化名)的父親王先生告訴南方周末,從今年9月份開始,樂樂開始頻繁跟他訴說自己經常受同班一個同學言語上、肢體上的攻擊和騷擾,并被起外號;課下樂樂可以躲開,但課上因為座位在一起,經常被騷擾,極大地干擾了他上課。王先生曾主動跟班主任、對方家長溝通,“老師表示知道了,要去了解一下,但是并沒有達到很好的效果。”
王先生說,后來他再一次向學校要求,希望班主任把兩個人的座位調開,“老師說效果好多了,之后的一小段時間,樂樂也沒說自己在課上受干擾了。”但是,就在調開座位大概十天以后,就發生了樂樂被扣廁所垃圾筐的事情。王先生告訴南方周末:“我最后悔的就是在孩子第一時間跟我說自己受到侵犯的時候,我沒有選擇站出來保護他。”
12月10日,中關村二小發表官方回應稱:“近期,一起發生在我校三名中年級學生、家長之間的事件引發了社會的關注。從事發到現在,學校一直在積極努力協調,客觀、公正地處理幾方家長間的相關訴求和矛盾糾紛。”校方還說,“讓教育問題回歸校園進行處理”。
當日中午,樂樂的母親接到了中關村二小打來的電話,表示可以見面談。對于中關村二小的聲明,王先生對南方周末說,他對自己的話負責,他的要求是:“處理、懲戒施暴的孩子”,“保護我兒子不受二度傷害”,“讓施暴者的家長道歉”,“對方承擔相應的治療費用”。
在輿論的持續關注下,中關村二小在12月13日凌晨再次發布情況說明,校方基于樓道監控錄像,詳細描述了事件發生的經過。同時,校方在聲明中認為,涉事的三名同學“屬于正常的同學關系”,“課上、課下互動交往正常,有互相起外號現象,但沒有明顯的矛盾沖突”。因此學校認為,尚不足以認定該事件構成校園“欺凌”或“暴力”。同一天,中關村二小校長楊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因為校方認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