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說紛紜陳水扁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科研室主任 劉紅
陳水扁留下了些什么,大家都看到了,留下了失敗。陳水扁執政8年,一個搞臺獨,一個無能,一個貪污,就這三樣。他的政績就是搞臺獨失敗。經濟民生也是失敗。
他毀掉了臺灣的民主,毀掉了臺灣的法治。我不知道民主法治在他任內有什么建設,從制度到行為,到具體的實施,都是破壞的。他本身是最大的破壞人權和法治的。對“二二八”的反思不是從他開始,國民黨早就做了。他一直想竭力控制司法,操縱司法,但是他做不到,做不了。留下的主要的東西就是失敗。
◆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 江岷欽
陳水扁給臺灣社會最大的啟示是一個“典范的轉移”。正規的政治人物、政治領袖,我們期待他有絕對的高度,在氣質上足夠的寬廣,在眼光上有足夠的深遠,在為人處世上要有足夠的寬厚。這是在傳統文化中人們對政治人物,特別是領導人的一種期待。
但陳水扁顛覆了這種期待的講法與思維。近代海峽兩岸的領導人當中,他不是正規的典范,而是做了典范的轉移。
他的負面作用主要體現在:
一、摧毀價值。就是對傳統價值,好的壞的他統統都顛覆。
二、社會正義的嚴重缺失。他從貧戶出身,反而對于最支持他的臺灣的勞苦基層人民,相對弱勢的勞工人群,缺乏照顧。就像孫中山說的,彩券還沒有得到,就把扁擔丟了。
三、采取封鎖政策,忽略了世界潮流,讓臺灣的競爭力嚴重退后。
對政治人物的評論只是負面的一廂情愿或者正面的歌功頌德,對歷史都是不負責任的,也是對時代不負責任的說法。
陳水扁讓多數的民眾知道,只要你有實力,愿意努力,三級貧戶的鄉下佃農之子,一樣可以成為領導人。他再次重復一個社會流動的自由度,也就是說,在臺灣社會階級的觀點幾乎是不存在的。
另外,陳水扁用淺顯易懂的語言,顛覆了國民黨原來高高在上的形象,讓民眾開始知道,領導人原來可以批評、質疑。陳水扁在言論自由方面我認為比國民黨做的好很多。
第三,他的用人。陳水扁很敢用人,論功行賞,賞罰分明。他有相當高的識人之明,每個階段都有不斷的自我挑戰自我轉折,為臺灣帶來新生的力量。
◆《中國時報》執行副總編輯 張景為
回想陳水扁在臺灣政壇風風雨雨這么多年,有三個場面讓我印象最為深刻,我想也讓人唏噓感慨。第一是1996年他當選臺北市長時,他訴求的是“快樂希望”,他在市政府出來,那種歡樂,天空飄滿彩色氣球的場景。第二個場景是2000年,臺灣有史以來第一次政黨輪替,他在“總統府”前面,發表就職感言,喊出了“臺灣人民萬歲”,“民主萬歲”。第三個場景,其實蠻無奈的。是在他的第二個任期內,他在記者會上高喊出的是“阿扁錯了嗎?”“難道阿扁錯了嗎?”我覺得他在那里強辯高喊的樣子恰恰映照出他內心的孤獨和不知悔改。這三個場景讓人對照起來非常感慨。
相信陳水扁也曾經有他的政治理想和理念,并試著去貫徹。但到頭來他的理念和理想反倒成了他操縱競選和政局的工具,就是說他本末倒置了。他為了要競選,為了鞏固權力,朝小野大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他有不安全感。
他體現了臺灣夢。一個三級貧戶之子,在他從政聲望如日中天的時候,成為臺灣民主政治史上的一個傳奇。他從小就靠個人拼搏上臺,所以他不服輸、斗爭的精神都很強,所以他對勝負看得很重,對于權力和成功有高度的渴求和不安全感。導致這個人調試性很強,他很權變,也很善變。
陳水扁8年執政爬到最高,再落下來。完整地來看他政治上的由起而落,完全是政治上的一個負面教材,令人痛心,而且應當引以為鑒。
◆東森電視亞洲新聞臺總編輯 林天瓊
我最初對陳水扁這個人有印象是他做臺北市議員。那時候他給人的印象是敢于對抗國民黨既有體制,辯才極好,充滿了改革形象。然后他依靠這樣的口才和形象一路從市議員做到“立法委員”、臺北市長。那時的陳水扁給人的印象是年輕、進步、快樂。
他第一次贏下“大選”時,他錯過了他的歷史。他成為臺灣五六十年來第一個政黨輪替的人,他絕對有機會在臺灣歷史上留下非常重要的一筆。但8年后他離開,并沒有留下很好的形象給歷史。
從民主法治來講,民主是人類有史以來能想到的最好的一種政治機制——以數人頭代替打破人頭,每一個人票票等值的概念。臺灣四五十年建立的選舉的模式,并不是陳水扁建立的,民主的經驗和涵養來說,陳水扁沒有什么直接的功勞。也許負面來說,陳水扁讓人理解到,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他們家所發生的事情讓臺灣人了解到,司法是有正義存在的。原來司法是這么強大的機關,可以對領導人及其親屬起訴、調查。這是從負面上陳水扁的貢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