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解碼】君固當逸,臣亦不可太勞
在污染指數較高的日子里劇烈運動,與其說是鍛煉,不如說是自殺。
責任編輯:蔡軍劍
在污染指數較高的日子里劇烈運動,與其說是鍛煉,不如說是自殺。
前不久讀蔣介石日記,看到“君勞臣逸”一語。
背景如下:按照預定,蔣介石要在1939年2月23日召見四川全省中學校長,但是,教育部行動遲緩,沒有好好準備。蔣介石很生氣,在2月19日的日記中寫道,這種事情,也要他親自督促,豈不是君勞臣逸?
蔣介石顯然是活用了一個古語:君逸臣勞。說起來,君逸臣勞乃是古人心中理想的君臣關系,君主無為,臣子有為,于是天下大治。
當我看到蔣介石的活用,一面嘆服其文思,一面也不由得生出狐疑。如此說話,蔣介石豈不是將自己比作君主?或者進一步說,蔣介石是否有君主思想?
當然,在古代,君逸臣勞并不僅僅拿來說治國之道,也被人們拿來談養生。曾國藩就說過,養生之道,以君逸臣勞為要。在養生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