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張之爭:哪種經濟學教育才是破壞性的?
市場總是不完美的,但不完美不意味著“失靈”。因為“失靈”意味著市場不能解決自己的問題,需要政府出手才能解決,這是新古典經濟學的思路。但是,市場時時刻刻都在解決自己的問題,對企業家來說,導致失靈的“信息不對稱”等恰恰是利潤的機會,企業家在發現利潤機會、獲取利潤機會的過程中不斷地解決所謂的失靈問題。既然是“機會”,那也就意味著把它作為“問題”來解決的“機制設計”思路是錯的。
責任編輯:戴志勇
市場總是不完美的,但不完美不意味著“失靈”。因為“失靈”意味著市場不能解決自己的問題,需要政府出手才能解決,這是新古典經濟學的思路。但是,市場時時刻刻都在解決自己的問題,對企業家來說,導致失靈的“信息不對稱”等恰恰是利潤的機會,企業家在發現利潤機會、獲取利潤機會的過程中不斷地解決所謂的失靈問題。既然是“機會”,那也就意味著把它作為“問題”來解決的“機制設計”思路是錯的。
2016年11月22日,田國強教授發表了《林毅夫與張維迎之爭的對與錯》一文,對張林兩位教授有關產業政策的辯論進行了評論。該文第一部分評論了林毅夫教授的觀點,認為討論問題要概念清晰,強調經濟發展需要的是有限政府,而不是林毅夫教授支持的有為政府,指出市場化制度性改革而不是產業政策對經濟發展起關鍵作用,過度的產業政策導致各種危害,并且還指出了林毅夫教授存在概念游移、邏輯混亂的問題,對于他的這些觀點與評論,筆者都是比較欣賞與認可的。但該文第二部分中的很多觀點筆者不敢茍同。筆者認為有的是誤會造成的,有的是新古典經濟學本身的問題。下面就田國強教授在這部分所表達的一些觀點逐一進行評論。
新古典經濟學作為理論基準?
田國強教授強調新古典經濟學是“研究的基準理論”,研究真實的世界需要有這樣一個基準理論為對照,“否則無從進行分析和評價”。
我們知道,新古典經濟學是十九世紀后期“邊際革命”之后出現的經濟學,它的奠基人是馬歇爾,以“經濟人”假設與“均衡分析”為根本特征。新古典經濟學對古典經濟學進行了重大修正,在價值理論上,用邊際效用價值論取代了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但同時也把生產費用作為決定價值的力量。在分析方法上,用邊際分析法取代了古典經濟學的總量分析法。
現在人們常說的“主流經濟學”或“現代經濟學”一般都是指新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一般也指微觀經濟學,但宏觀經濟學使用的也是新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方法。
研究真實的世界或許是需要抽象的理想狀態作為基準的,在研究現實時,對抽象的理論逐步放松前提假設,引入更為現實的因素,這是常用的研究方法。新古典經濟學確實是這么做的,比如引入了有限理性來修正之前的完備理性,引入信息不對稱來修正信息的完備,但問題是,引入這些因素后,這個理論并沒有變得“現實”一點,它本質上還是“靜態均衡”的分析,如許小年教授最近說的“新古典經濟學是比較靜態分析,所謂的動態分析只是靜態均衡的比較而已”。
換句話說,即便引入現實的因素,新古典經濟學也沒有將自己變成一個真正的動態分析,不能告訴人們更多有關真實世界的信息??梢?,不是基準方法不對,而是新古典經濟學有內在的缺陷,無法成為研究現實的基準。如張維迎教授所說,以新古典經濟學為基準就如同天文學中的“地心說”基準。這種內在的缺陷,也導致新古典經濟學要么繼續在“黑板”上進行邏輯演練,要么朝實證方向發展,而這兩個路徑產生有意義的理論貢獻的可能性都不大。
新古典經濟學作為一個抽象的理論,能否像田國強教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