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承受了好幾重的孤獨朋友記憶中的陳映真
“文學畢竟要給失望的人以希望,給受到恥辱的人以尊嚴,給挫傷的人以安慰,給絕望的人以一點希望的火星?!?/blockquote>責任編輯:朱曉佳 李宏宇
陳映真(右)中風后,趙遐秋(左)夫婦經常承擔著外界和陳映真的紐帶工作。
“文學畢竟要給失望的人以希望,給受到恥辱的人以尊嚴,給挫傷的人以安慰,給絕望的人以一點希望的火星。”
——陳映真
臺灣作家陳映真的靈車,在八寶山殯儀館的大院停了一小會兒。遺孀陳麗娜坐在副駕駛位置,捧著他的遺像,形容悲戚。院中的悼念者,有些向靈車鞠躬或雙手合十,陳麗娜極輕微地頷首,好像還禮。
提到陳映真時,陳麗娜大多稱呼他的原名“永善”,“陳映真”原是他早夭兄長的名字。陳映真的遺體,在她身后的棺槨中。作家留下遺言,希望將骨灰撒入黃河。靈堂沒有哀樂,而在播放他朗誦小說《鈴鐺花》的錄音。臨近尾聲,悼念者們合唱起《安息歌》。
《鈴鐺花》的故事發生于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安息歌》則是詩人成幼殊的作品,1945年為昆明“一二一”慘案而寫。“白色恐怖”時期,《安息歌》流傳于臺灣部分監獄。有的囚犯被押往刑場,牢友為之吟唱:“安息吧,死難的同志,別再為祖國擔憂……”
2016年11月22日下午,陳映真于北京去世,享年80歲。臺灣作家吳念真兩天后在臉書貼文悼念:“就像獨行在暗黑寒冷且不知所終的山路上,少數僅存的燈光又熄掉了一盞。”一次訪談中,陳映真說過:“文學畢竟要給失望的人以希望,給受到恥辱的人以尊嚴,給挫傷的人以安慰,給絕望的人以一點希望的火星。”
2006年6月,陳映真應中國人民大學邀請來北京,擔任客座教授,計劃開辦關于臺灣文學等課題的講座。本來計劃11月回臺灣,參加紀念友人的畫展。然而9月26日,他在北京住處摔倒,而后兩次中風。他做過幾次心臟手術,身體狀況不佳,經中風打擊,語言能力受損,僅左手可以寫字,再未完全復原,生命幾度垂危。
可敬的論敵
在陳映真生命的最后19分鐘,好友曾慶瑞托著他的手。曾慶瑞記得很清楚,陳映真去世前14分鐘,左手一根手指微動了一下,體溫慢慢低涼,醫療儀器上的數字逐漸歸零。14點29分,儀器顯示“無搏動”和“心動停止”。
當天,全國臺聯和中國作協領導先后去病房吊唁,包括中國作協主席鐵凝。2010年6月,陳映真加入中國作協,成為首批臺灣會員。不久,他擔任中國作協名譽副主席。
2006年9月25日,陳映真中風前一天,曾慶瑞、趙遐秋夫婦在他家做客。夫婦兩人分別是中國傳媒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的教授,與陳映真保持了26年友誼,并把反對“文學臺獨”當做共同事業。陳映真靠床休息,曾慶瑞陪他聊天;陳麗娜與趙遐秋在廚房忙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better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