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類的眼睛放到萬米深?!? 海洋國家實驗室讓海洋變得透明
2016年9月19日,CLIVAR開放科學大會在青島海洋與技術國家實驗室開幕,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600多位海洋和大氣領域專家與會,共同探討全球海洋與氣候變化等議題。
全球氣候異常變暖,海洋深層環流停滯,導致冰河時代再次來襲,地震、海嘯、龍卷風肆虐不斷,這讓人類始料不及。
向海而興,開海而盛;背海而弱,封海而衰。坐落于青島即墨鰲山灣畔問海路上的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簡稱海洋國家實驗室)最初把目光聚焦在西太平洋。
“很遺憾,我們目前對全球2000米以下的海洋所知不多,我們有沒有可能在未來的5到10年,讓2000米以下的海洋變成透明。”看過科幻影片《后天》,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吳立新感觸頗深。
這已不再是科幻影片中讓人驚悚的情節。吳立新院士介紹,作為海洋和大氣動力過程最活躍的區域,西太平洋黑潮延伸體海區也是影響歐亞乃至全球氣候變化的關鍵區域,卻也是海洋觀測的“盲區”。
“透明海洋”,只是海洋國家實驗室正在實施的五大戰略任務之一。
海上科研作業。
“看得清、查得明、報得準”
“兩洋一海”被視為核心戰略海區。早在2013年,吳立新院士就率先提出,“想要支撐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就必須做到‘兩洋一海’的透明化。”
所謂“兩洋一海”是指“西太平洋—南海—印度洋”,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空間載體,卻也是火山、地震、海嘯、臺風等自然災害的多發地帶,對海上絲綢之路的安全和暢通構成潛在的威脅。
人類對深海領域的認知,猶如未知的遙遠星球。
實現海洋狀態透明、過程透明、變化透明,才能“看得清、道得明、報得準,為國家安全和拓展藍色經濟空間提供科技支撐。”吳立新院士如是解釋“透明海洋”項目,“科學家在家里就能知道海洋里的魚群游向,還知道海洋里發生的其它事情,以及預測海洋未來的發展變化。國家海洋利益拓展到哪里,透明海洋就要建設到那里。”
一場圍繞“透明海洋”核心技術體系、觀測體系、認知體系、預測體系和服務體系悄然布局。衛星、海表、深層、海底立體結合、定點、移動、斷面交織成網,海洋國家實驗室正著力打造認識海洋,經略海洋的海洋觀測網絡。由近百套定點潛標組成固定觀測網覆蓋“兩洋一海”,已成為全球最宏偉、最強大的海洋定點觀測系統。人類的眼光向深海延伸,洞悉那個神奇而浩瀚的深部世界。
2016年9月,“東方紅2號”綜合考察船則進入馬里亞納海溝,開始挑戰全球最深的海溝。海洋國家實驗室海洋動力過程與氣候功能實驗室首席科學家、中國海洋大學教授田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