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臺灣改變
這一判斷并非源于3月22日,盡管“3·22”的選舉結果的確將影響臺灣的歷史走向,一個新的政治人物將走向政治舞臺的核心,第二次政黨輪替,刷新了臺灣民主進程的又一個紀錄。
但這只是“3·22”的改變,而不是2008年的改變。從更長遠的歷史長河來看,政治人物的沉浮、政黨的起落,其歷史作用仍然有限,任何夸大選舉結果對臺灣未來的影響都是不足取的。
法國年鑒學派布羅代爾這樣認識歷史:“歷史是陽光永遠照射不到其底部的沉默之海。在巨大而沉默的大海之上,高踞著在歷史上造成喧嘩的人們。但恰恰像大海深處那樣,沉默而無邊無際的歷史內部的背后,才是進步的本質,真正傳統的本質?!倍切┛此婆まD乾坤的歷史事件,在布羅代爾看來,不過是轉瞬即逝的歷史浪潮的結果,它們只是海面,是只要一載入書籍就凍結和凝固的表面。
讓我們把目光越過冰山一角,探尋選舉背后民意板塊的真正移動。這種移動甚至不是指藍綠選票的此消彼長,也不是指諸如濁水溪、高雄市、臺南市這樣的政治地標的失守與攻陷。
從表面上看,2008年的臺灣仍然有無數的歷史重復:抹紅與抹黑,踢館與嗆聲,攻防與奧步,掃街拜票與造勢晚會,政治口水與地下電臺,一切仿佛和過去一樣。
但是,在這看似一樣的海面下,民意的洋流悄然發生著深遠的歷史逆轉,其最重要的歷史性改變,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各種劍走偏鋒的極端輿論訴求遭到民意的反彈。最喜歡走極端路線的民進黨三寶在2008年出局,最喜歡荒腔走板的民進黨新三寶 “上杜下謝又連莊”成為輿論的笑柄,兩組候選人的政見日益模糊,輿論戰的主軸漸趨中道。這一系列的現象一再表明:民意對極端輿論訴求的反彈。謝長廷對馬英九的主要攻擊點是個人形象的綠卡風波和個人政見的兩岸市場,并沒有在馬英九的省籍上過多著墨,綠卡事關操守,兩岸市場更屬政策主張,盡管仍然有抹黑和抹紅,但把輿論的殺傷力限制在競爭對手的個人身上,不像省籍議題那樣大面積的波及無辜。輿論戰總要有攻防,攻擊對手的個人形象和政見,屬于輿論的子彈,再怎么卑鄙,其危害性也限制在最小的范圍;而如果以出身論來攻擊對手,就會挑起族群沖突,就像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那樣帶來大面積的災難。曾幾何時,臺灣的選戰都會被刻意操縱成本省人和外省人之戰、臺灣和中國之戰,挑起族群沖突的人被推崇為“民族英雄”,撕裂族群的“省籍議題”和“統獨議題”幾乎成為無往而不勝的輿論利器。但是,2008年反彈的民意,使得“香港腳”、“貴賓狗和土狗”、“中國豬滾回去”、“一號選臺灣,二號選中國”,這些過去不絕于耳的荒腔走板不得不大大減少分貝;使得曾經是超級吸票機的“公投綁大選”轉變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2008年選舉成為臺灣歷年來最有所顧忌也最收斂的一次選戰。這未必是輿論操盤手的道德良心,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崛起的中道民意已經成為臺灣足以決定勝負的不可忽視的力量。臺灣不再成為普世價值的例外。
(2)一切逾越道德底線的輿論戰法遭到民意的唾棄。標志性的就是莊國榮辱罵馬英九亡父的事件。莊國榮事件在臺灣的政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其標志性不在于莊國榮的粗口到底逾越了人類道德的多少底線(事實上,“中國豬”等政治人物的粗口在臺灣舉不勝舉),而在于說粗口的政治人物第一次從自己人追捧的 “政治英雄”淪落為連自己人也喊打的 “過街老鼠”。曾幾何時,在“愛臺灣”符咒的護航下,政治人物的粗口,不僅不會遭到支持者的譴責,反而會被明星般地追捧。此無他,讓自己人爽,就可以催出更多的選票。莊國榮所引發的輿論地震第一次讓這種“英雄”成為自己陣營唯恐避之不及的“瘟神”,完全是因為吸票機變成了票房毒藥,民調顯示莊國榮的一句話讓謝長廷幾乎損失上百萬張選票,莊國榮毫無爭議地成為對手的超級助選員。莊國榮事件再一次證明,不要怪政治人物的丑惡表演,而要怪選民自己的眼睛和選票。有什么樣的選民,就有什么樣的政治人物。輿論不受懲罰,輿論就會挑戰底線。2008年兩大陣營在最后關頭,都在小心翼翼地把自己的話題人物藏起來避免惹是生非,而不是像以前那樣把 “自己的狗放出籠子來咬人”,正是因為在2008年臺灣終于有了上百萬的 “移動選民”,他們不會因為出身、立場、利益和口號,而放棄自己的道德底線。
(3)意見領袖的相挺不再蜂擁著超大量的盲從選民。2008年大選的最后3天,李遠哲和李登輝相繼表態挺謝,人們注意到在李登輝話中有話的發言中,有意將自己的影響作了限制,他強調他只是聲明 “自己的一票”將要投給誰,卻并不號召“別人的票”跟他一樣。其實,用不著李登輝提醒,人們也不會拿香跟拜。李登輝的強調只不過再一次證明臺灣已經進入到 “一人一票”的時代。過去那種一人“登高一呼應者云集”的年代一去不復返了,盡管盲目的選民不可能消失,但大規模的民眾盲目地蜂擁已不再可能。
中道路線、道德底線、理性選民,一再為臺灣的2008加分,預示著臺灣民主進程的補償效應開始發酵,臺灣民眾在民主“過猶不及”的代價中開始慢慢學會收獲,也開始漸趨成熟。正是因為有相當一部分的理性選民,才使得2008年的這一場選舉成為臺灣有史以來最少奧步和負面的選戰。沒有中道,就沒有正道;失去底線,也就失去了美好未來的地平線。
2008年臺灣展現給世界的最重要的改變,不是哪個人物和政黨的上臺下臺,而是輿論和民意的歷史性變化。這種民意的悄然變化,使得人們不得不用如此新鮮的眼光重新打量臺灣,不得不用如此欣喜的目光注視臺灣。
但我們仍然要看到,民進黨的基本盤并沒有減少,占投票人數的42%的五百多萬選民不容忽視;同樣,馬英九的得票率只不過與2000年連戰、宋楚瑜兩人得票率的相加總和59%不相上下,臺灣族群的分裂還是現實,如何消除仇恨仍然是臺灣繞不過的坎,臺灣和諧社會的到來還等待著更多民眾心智的成熟以及民主進程的進步。
無論如何,2008年的臺灣,處在一個“民心思變”的時代,2000年的 “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的選擇題又橫亙在臺灣人民面前。即使一些泛綠的支持者也開始醒悟 “再也不能這樣過,再也不能這樣活”。一而再錯過的時機,一而再空轉的政治,一而再虛耗的民生,期待著臺灣新的變局,那就是:終結政治惡斗的亂局,解救臺灣經濟的困局,開啟兩岸關系的新局。因此,當國民黨在“立法院”選舉之后,終于從一度越趨保守的徘徊中走出來,并且終于喊出 “改變臺灣”、“向前行”的口號時,一聲聲的“改變”開始呼應時代的民意。
2008年的臺灣將這樣記錄在歷史,她需要改變,她期待改變,而且她正在改變。
愿天佑臺灣,在改變和提升中,歡喜迎接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