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北京依然重霾的日子,早在3年前,我們就預測到了
這是一篇虛構性文章,其中,既有對霧霾治理效果的擔憂,也有對政策落地的贊賞。它代表我們對未來北京美好生活的期盼,并非是對北京治霾效果的結論性報道。
責任編輯:何海寧
2016年12月16日,北京城被霧霾籠罩,可以看見遠處的煙霧扶搖直上,但卻看不見下面城市的高樓。
編者按:
這是一篇2013年9月30日發表的文章。當時國家剛剛頒布“大氣十條”,2017年是行動計劃的規定時限,屆時北京PM2.5年均濃度要下降25%以上。如今已是2016年底,北京依然有重霾的日子。但我們也發現,重污染天氣的預警體系在提升,應對舉措與往年相比,已是有條不紊。
當時,我們虛構了一位北京居民“柯立務”,意為“顆粒物”。他在2017年初依然要面對重霾天氣。這是一篇虛構性文章,其中,既有對霧霾治理效果的擔憂,也有對政策落地的贊賞。它代表我們對未來北京美好生活的期盼,并非是對北京治霾效果的結論性報道。
2013年9月12日,《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終于面世,這是中國治霾里程碑式的節點。而作為重災區的北京,已經提前10天頒布了84條重點任務分解。
4年后的2017年,是行動計劃的目標年限。屆時,北京人將會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之中?假定行動計劃及北京的任務分解都能實現,我們虛擬了一名北京人“柯立務”,他將提前劇透4年后的生活。
重污染日依舊難免
2017年1月5日,40歲的柯立務下班走出辦公室,天空灰蒙蒙一片。他打開手機軟件,空氣質量指數超過200,2017年的第一個重污染日不期而遇。
每當霧霾嚴重,柯立務就會想起自己的老東家,一個“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水泥廠。4年前,全國治霾攻堅戰打響,到2017年,北京市已經清理了1200家污染企業,包括老東家。北京市的水泥產能一再壓縮,只保留了一部分用于高溫焚燒協同處置危險廢物。
“領導們該緊張了。”柯立務心想。他也為在北京市環保局工作的朋友擔憂,從水泥廠辭職后,他就格外關注大氣污染治理,向朋友請教了不少專業問題。2017年的PM2.5年均濃度是最重要的考核指標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