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來這四年”之二:習近平的發展思想力克經濟的“阿喀琉斯之踵”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責任編輯:陸遠明 蘇木樹

2015年7月16日至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吉林調研。這是7月17日,習近平在中國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考察。(新華社記者?姚大偉?攝

新常態主要表現在經濟領域,不要濫用新常態概念,搞出一大堆“新常態”,什么文化新常態、旅游新常態、城市管理新常態等,甚至把一些不好的現象都歸入新常態。

總書記這次就是來看“窮”的,要確保在考察中見群眾、聽真話、摸實情,絕不允許弄虛作假,并且要求村民有什么說什么,說不上來不要緊,但不能搞“培訓”,更不能“導演”。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從正定到廈門、寧德,從福建、浙江到上海,深入基層調研考察一直都是習近平的工作習慣。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四年來,習近平在國內公開報道的考察有50多次,去了29個省市,累計調研時間100多天。

在習近平看來,“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策權”,四年來他每到一處,都會奔赴一線,先去百姓家里、企業、科研院??纯?,再與地方主官座談。

每一次考察目的不同,關注點也有變化。在河南等地考察時,他作出了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戰略判斷。在廣東、江蘇、湖北、重慶等經濟形勢較好的地方考察時,習近平關注“五大發展理念”“四個全面”的落實情況。在貴州、湖南、陜西等地的集中貧困連片區,他的一個重要目的是把脈“窮根”出對策。在青海、云南、黑龍江等有綠水青山,卻缺乏“金山銀山”的地方,習近平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意在推動中國經濟轉向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發展。

這四年里,習近平在一次次深入考察中,為中國經濟新常態定調子,作規劃,出思路,推政策。四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呈現出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和動力轉化的特征。經濟增速雖變為中高速,但在世界上仍屬于高速增長,領跑世界主要經濟體,2013-2015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平均約為26%。

經濟發展如長個子,18歲后就慢了下來

“有人問,新常態是一個好狀態還是一個壞狀態?這種問法是不科學的。”

在習近平的五十多次考察中,考察經濟發展占了一半以上。

一個頗有意味的細節是,當下,經濟領域的炙手可熱的“新常態”,便是習近平2014年5月在河南的一次考察中首次提出來的。當時,習近平說,“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很難說,關于新常態的靈感就是來自這次考察,不過他在各地考察的收獲,一定程度上體現在新常態的內涵中。

習近平在各地調研中,新常態都是一個被反復提及的概念,像在浙江、貴州、吉林、重慶等地考察時,習近平的講話中都有新常態。這一判斷已成為中國認識當下、規劃未來、制定政策、推動發展的理論依據。

新常態是什么?習近平比喻說,“經濟發展面臨速度換擋節點,如同一個人,10歲至18歲期間個子猛長,18歲之后長個子的速度就慢下來了。在經濟發展面臨結構調整節點,低端產業產能過剩要集中消化,中高端產業要加快發展,過去生產什么都賺錢、生產多少都能賣出去的情況不存在了。經濟發展面臨動力轉換節點,低成本資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驅動力明顯減弱,經濟增長需要更多驅動力創新”。

但是對新常態內涵的理解,依然存在著誤區。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習近平就舉了幾種極端的情況,“有人問,新常態是一個好狀態還是一個壞狀態?這種問法是不科學的”。他表示,新常態主要表現在經濟領域,不要濫用新常態概念,搞出一大堆“新常態”,什么文化新常態、旅游新常態、城市管理新常態等,甚至把一些不好的現象都歸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