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條游戲”引出的思考: 沒有錢,能不能辦出更好的教育?
我們應當相信,教育活動自身能帶來收入,也能解決教育存在的問題,并有助于提升教育服務對象的尊嚴。
責任編輯:呂宗恕 實習生 丁捷
資料圖:重慶一小學教師給學生上課。
我們應當相信,教育活動自身能帶來收入,也能解決教育存在的問題,并有助于提升教育服務對象的尊嚴。
如果你是一位家長,有人告訴你在地上貼六根膠條,然后讓你帶著孩子在上面玩蹦蹦跳跳的游戲,你會做嗎?如果還告訴你孩子們會玩得很瘋,你會信嗎?
這個小游戲正是Aha學院(一家致力于社會創新與社會創業的教育和研究機構)支持的一個教育創業團隊帶給家長們的親子活動之一。后來,那些帶孩子玩了膠條游戲的家長們說:“這個游戲實在是太好玩了!我們家孩子玩得根本停不下來。”
在我每天打交道的教育創業者那里,類似的故事經常發生。人們往往會下意識地把一件事情的價值和它的復雜程度掛鉤,把一個產品的價值和它的科技含量——連帶著它的價格掛鉤。教育產品似乎尤其如此,所以教師的學歷要越高越好、教室的硬件要越高科技越好、教材內容要越豐富越好、教具要越新奇越好……這種想法除便宜了商家、滿足了某些人的政績和面子,不僅無助于改善教育質量和教育公平,反而束縛了教育行業的想象力,抑制了教育創新,也加劇了教育不公平的現象。
前不久我接連參加了兩個與教育有關的會議。第一個是“世界教育創新峰會(WISE)”與21世紀教育研究院在北京聯合主辦的“WISE-LIFE”中國教育論壇,論壇主題是“以教育創新促進教育公平”,與會者關注的是“如何改變底層教育的現狀”。第二個會議是“亞洲教育科技峰會”,我看到了許多最新的,卻也是價格不菲的教育科技產品:利用大數據和機器設備來實現個性化教育、職業培訓中的虛擬現實應用、教學材料的大規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