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的生機與困境
最近十多年,我們的大學其實是以發展代替改革,大學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變相對滯后,而這個方式可能很難持續下去,我們應該以改革求發展。
責任編輯:劉小磊
陳平原說:辦大學和辦企業不一樣,不可能立竿見影。辦大學需要有長遠眼光,步步為營,少走彎路,慢慢發展。
最近十多年,我們的大學其實是以發展代替改革,大學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變相對滯后,而這個方式可能很難持續下去,我們應該以改革求發展。
我多年前寫過《老北大的故事》,里面說過,凡上過大學的人都知道,教授們課堂上告訴大家的,效果很有限。真正有效果的是宿舍關燈以后的聊天,這是大學精神得以傳遞的關鍵。
因此今天我想從故事的角度談談中國的大學,請大家關注120年來中國大學史上的六個關鍵時刻。
第一個關鍵時刻是1905年廢科舉。這是近代中國教育制度史上的最大變革,不管是民國還是共和國,我們都是沿著這條路走下來的。
第二個是五四運動,五四運動關于教育問題有兩句話,第一是“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第二是“愛國不忘讀書,讀書不忘愛國”。中國的大學深深地卷入了這個時代的政治文化變革。
第三個是抗戰時期的高校內遷,東南沿海和華北地區的大學,90%轉移到了大西南、大西北,這是一個了不起的事情。
第四個是1951年開始的院系調整,把200多所大學減少為182所,只保留了13所綜合性大學,其他改為工業的、農業的、師范的、醫學的等等,這個變化改變了民國年間大學以文理教育為中心的思路,割斷了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的聯系,留下了很大的遺憾。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