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如何成為一種正確的話語?
如今,民間話語更直接的表達方式和官方話語從高調承諾轉向低調行事的趨勢,這很有可能意味著一個治霾新時期的到來。
2016年12月20日,摩天大樓頂部俯瞰北京CBD。
在伸手不見五指的白天,我們更愿意待在屋子里,刷著防霧霾口罩哪家強的文章,去淘寶再剁一單。
這些年,“PM2.5”這么冷僻的科學術語居然在普羅大眾間流傳開來,不得不說,是霧霾的功勞。
讓“知道”(nz_zhidao)告訴你,霧霾是如何走進民間話語和官方話語里的。
2016年還不到十天結束的時候,全國各地受到了霧霾的嚴重侵擾。華北地區持續霧霾,其中河北省石家莊市空氣質量指數多次出現爆表,甚至有檢測點PM2.5和PM10一度雙雙突破1000微克/立方米。北京、天津等地霧霾也極其嚴重。
霧霾的侵擾讓人焦慮,而人們的焦慮也傳達到了政府。正如南方周末在《那些年,官員治霾都說過哪些“狠話”》一文中所說,“如今,治理大氣污染已成為最政治正確、最能凝聚共識的話語資源”。這說明,霧霾如今終于成為公眾關注和討論的最核心議題。而在過去,關于霧霾的議題,也曾有過一段回避的時期。
小時候的霧是霾嗎?
“我小時候沒有霾。”
關于什么時候有霧霾,人們的意見不一,上至政府下至民間,都曾進行過關于中國是否存在霧霾的一場大討論。最初,霧和霾是難以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Golradir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