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口碑片《血戰鋼鋸嶺》令我失望
如何再現71年前的這場大戰,是一個沉重的難題。這是一次從熱血沸騰打到僵冷麻木的地獄之旅,沒有任何喜劇因素。
責任編輯:朱又可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美國太平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
16年過去了,從《珍珠港》到《血戰鋼鋸嶺》,兩部美國電影對愛情的不同處理,似乎順應了時代從“大氣概”到“小確幸”的心理變化。
一部好電影一定要經得起兩次觀看:第一次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式的直接性感情投入,第二次是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性理智反思。
盼望多日的《血戰鋼鋸嶺》(Hacksaw Ridge)上映,第一天中午就去萬達影城買票,晚場的余座很少,只好買了第二排,仰臉看了兩個多小時,走出場還是有些失望。
敘事的麻煩用“神跡”解決
重視這部美國影片,首先來自影片背景沖繩島戰役。打了96天,美軍45萬人對日軍19萬人。美軍登島的第十集團軍18萬人中陣亡12500人,負傷39000人,精神崩潰22000人,集團軍司令巴克納中將也死于日軍炮火。日軍守島的32集團軍陣亡66000人,負傷17000人,20000人被燒死或困死在山洞里,集團軍司令牛島滿破腹自殺,另有島上居民死亡14萬人。戰爭之殘酷,直接導致美國放棄進攻日本本島的計劃,斷然決定在廣島和長崎投放原子彈,最終迫使日本投降。什么叫戰爭?沖繩島戰役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