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墨西哥為死亡干杯
我承認自己帶著對亡靈節的獵奇而來,當狂歡的人潮散去,一杯告別的龍舌蘭下肚,說不上與死亡搭上了古老靈性的連結,至少對它的恐懼少了許多。
責任編輯:楊嘉敏
我承認自己帶著對亡靈節的獵奇而來,當狂歡的人潮散去,一杯告別的龍舌蘭下肚,說不上與死亡搭上了古老靈性的連結,至少對它的恐懼少了許多。
墨西哥城主座教堂祭壇上的“婚禮”。
初到墨西哥城,住進歷史街區一棟1940年代的老房子里,剛被年輕鄰居們拉入《老友記》般的日常聚會,我便直奔主題問道:“到底在哪里過亡靈節更好,墨西哥城還是瓦哈卡(Oaxaca)?”眾人一致把票投給瓦哈卡,“小地方能看到更多傳統的東西,我們這里太受萬圣節影響了。”我猛然意識到,亡靈節和萬圣節在同一時間。
這并非巧合。早在14世紀,阿茲特克(Azteca)民族在特諾奇蒂特蘭(Tenochtitlan,今墨西哥城)建立起威懾四方的統治時,亡靈節祭祀傳統就已基本成熟,依照阿茲特克人的太陽歷舉行。16世紀初,殖民者來了,禁止印第安原始宗教儀式,取而代之以西班牙的“諸圣節”和“萬靈節”,分別為11月的頭兩天。在墨西哥人的妥協與融合中,這兩天以“Día de Muertos”之名延續至今。
祭壇,為亡靈引路
10月27日趕回瓦哈卡時已是深夜,仍沉醉于加勒比海風的我,在瑟瑟發抖中被房東接到了家。我的房間門口有個小祭壇,一串骷髏頭燈飾明晃晃地纏繞著,一下子進入節日狀態。
次日一早走上街頭,四處懸掛的彩色剪紙讓我恍惚有種過年的錯覺,和中國剪紙很像,不過中間全是骷髏圖案。隨風飄動的剪紙象征著風,而風是古印第安人信奉的羽蛇神到來的標志,他們相信羽蛇神用自己的死換來了人類的生命。
走過博物館、酒店、餐廳、禮品店,甚至政府單位和學校,無一例外都在醒目的位置設有祭壇,比房東家里的更繁復花哨,最高的足有3米。創造力無限的墨西哥人幾乎是把祭壇當成藝術品來發揮的。創作的基本元素是被稱為“死亡之花”的萬壽菊,人們用它裝飾拱門,拼成十字架,鋪出一條花瓣小路,為亡靈指引方向。這種原產于墨西哥的花,曾被阿茲特克人認為代表神力,因在亡靈節時盛開,逐漸演變成現代祭壇的重要祭品,更是裝飾品,為全城染上明黃的主色調。
酒店門口繁復精致的祭壇。
墨西哥最引以為傲的食物被擺上祭壇:玉米、辣椒、巧克力。當然少不了酒,瓦哈卡是梅斯卡爾酒(Mezcal)的主要產區,當地人對這種用龍舌蘭蒸餾的烈酒心懷敬畏。還有裝飾著十字或者包裹著彩色小人頭的死亡面包,白色的骷髏糖,都是僅在亡靈節期間才能一見的祭品。
一次經過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柯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