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特刊】數字專輯付費會普及嗎?
于謙在相聲里打趣,從前天橋上打把勢拿大頂的江湖藝人,屬于公共場合表演,行人覺得好看了,再給錢。不像現在,“500塊錢買張票才讓進,中途覺得不好看退場(票)不給退”。
責任編輯:李宏宇
于謙在相聲里打趣,從前天橋上打把勢拿大頂的江湖藝人,屬于公共場合表演,行人覺得好看了,再給錢。不像現在,“500塊錢買張票才讓進,中途覺得不好看退場(票)不給退”。——南瓜回答
毫無疑問,數字付費專輯肯定會愈來愈司空見慣,并于2017年完成質變。
第一次在腦海中形成如此篤定、確鑿的判斷,竟是因為一次不經意的移動支付。
2016年年中,有好友丟給我一條新賽季英超直播的套票鏈接,雖然套餐有優惠,但大幾千塊的總價總歸不菲,她下不了決心,慫恿我一起買買買。稍微盤算下來,身為藍軍球迷,有切爾西的比賽肯定是要看的,但并不能保證每個周末都能守在電腦前睇波,一下子花這么多錢出去,豈不是虧了?于是忍痛拒絕了她。
后來經人提醒才發現,原來是可以只購買單場比賽的。
9.9元一場球。這年頭,老板發一個大點的紅包都不止10塊,隨手打賞個公號文章,朋友圈眾籌微慈善,直播送個跑車啥的,都不止這點錢——平日里,誰的微信零錢包里沒個幾十塊錢預備著打車、發紅包用呢?
當地鐵口賣甘蔗的大姐都可以支持移動結算的時候,數字收費模式壁壘的最后一道門檻——便捷與否—&md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柯珂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