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夜,逾千年 東阿阿膠冬至祭井取水,千年古藥再現水火之戀

冬至,位于山東東阿的東阿阿膠城,寒氣襲人,唯有一口古井熱氣騰騰。

“我們已連續十年堅持在這里舉行九朝貢膠告祭禮,舉辦冬至阿膠滋補節,就是為了傳承道地的中醫藥文化,保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阿阿膠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秦玉峰帶領眾人開井取水煉膠。

古井正北,一座六角碑亭旁,龜馱石碑上篆刻著“古阿井”,而小亭的正面則額題四字“壽人濟世”——正是東阿阿膠所尊奉的企業使命,秦玉峰總裁多次強調,“這也是東阿阿膠最大的社會責任。”

這一夜,逾千年

這一夜,“九朝貢膠開煉告祭禮”在鑼鼓聲中正式開場。那十年,膜拜、取水、再膜拜,如是循環反復之中,阿膠制作技藝的每一個步驟依舊神秘如故。

“冬至滋補文化已經流傳千余載,東阿阿膠也連續舉辦了十屆冬至阿膠滋補節,把冬至文化、阿膠文化與中醫養生文化完美融合起來,逐步喚醒人順四時、天人合一的養生理念與冬至進補的自覺。”中國中藥協會會長房書亭認為,在價值回歸的大背景和文化營銷策略的推動下,東阿阿膠已重回主流健康消費品的核心位置。

東阿阿膠的目標是煉制“上品”。按照玄妙的傳統中醫理論,須選烏驢皮,須在冬至日,須用陰陽水。其中,九朝貢膠古法修治工藝最為復雜,包括整皮、化皮、熬汁、濃縮、凝膠、晾膠、掛珠、砸油、吊猴、醒酒、掛旗、發泡、開片等99道工藝。

條條藏秘密,道道有玄機。這繁瑣的工藝也似乎與“去繁就簡”的現代科學原則背道而馳。

“儀式的意義不僅在于能夠煉制道地的阿膠,更在于能夠通過這種流傳千年的古禮,讓當代人切身感受三千年中醫文明的偉大。”身兼中國中藥協會阿膠專業委員會首任輪值主任的秦玉峰一直在堅持,“不能讓老祖先發現傳承下來的千年文化瑰寶,斷送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上!”

即便是中藥現代化進程中的翹楚,阿膠也曾面臨窘境。

“吃豬蹄子跟吃驢皮有什么差別?”面對“如此荒謬”的說法,中國中藥協會會長房書亭解釋說,“中藥現代化亟待藥理學研究的支撐,才能讓群眾‘糊里糊涂吃的好’變成‘清清楚楚吃的好’。”

東阿阿膠率先破題,9月26日,中國中藥協會阿膠專業委員會于京召開的“東阿阿膠藥理研究學術研討會”介紹了多項阿膠最新藥理研究成果,阿膠有望改善呼吸功能損傷、治療卵巢早衰、促進毛發生長、強化皮膚屏障等。這是用現代藥理學研究重新審視千年傳統中藥阿膠,用多項科研成果為中醫藥正名。醫藥保健行業向來是大浪淘沙,不少保健品牌的生命周期不過三年五載,往往因為不實的療效、虛夸的宣傳而消逝。

“東阿之外,只有驢膠,沒有阿膠”

近乎“檸檬市場”中,東阿阿膠長盛不衰。

“地域性決定了原產地的道地屬性和不可復制。”秦玉峰總裁介紹說,僅就煉膠之水而言,“東阿之外,只有驢膠,沒有阿膠。”

阿水多奇?《水經注》、《夢溪筆談》等多部典籍只有描述,“性趨下、清而重”。直到2011年,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東阿阿膠水源水質特色及形成》才揭開謎底:東阿水是泰山、太行兩大山脈交匯而成的地下潛流, 比重高達1.0038,比普通水每立方米重7.6斤,還融入有20余種益于人體健康的微量元素及礦物質。

“此水熬制阿膠,分子量小、純度高、利于去雜提純和藥性發散,利于人體吸收。”中國中藥協會會長房書亭進一步解釋道,“必須用純驢皮煉制。否則,藥性和安全性將大打折扣。”

上世紀90年代,東阿阿膠高層就預見到未來企業的發展將受困于驢皮的銳減。為此,東阿阿膠率先在全國建立20個毛驢藥材標準養殖示范基地,成功地將企業發展與地方扶貧相結合,并開拓海外市場。同時,發明“驢皮DNA鑒別技術”,確保每一張驢皮貨真價實。

東阿水是源,驢皮為本,東阿阿膠的生產工藝則是“造化之爐”。多年前,一名日本商人曾主動提出免費提供一條全自動阿膠生產線,實則覬覦著東阿阿膠的生產工藝,為保護這一保密性生產工藝,東阿阿膠未能如其所愿。

如今,東阿阿膠制作工藝已被列為國家首批保密工藝。

“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冬令進補,來年打虎。”在舊時代,尋常百姓之家豈敢奢望“貢膠”?已逾耄耋之年的國醫大師劉敏如清晰記得,她八歲時,其母因患肺結核只能 “服用一塊很小的阿膠來止血”;上世紀60年代,劉敏如在成都中醫學院讀書時,也曾以阿膠為主藥成功治愈一名農民的“腳燙怪病”。

“所有資源都會枯竭,惟有文化生生不息”

舉起火把,引燃桑木堆。2016年12月21日“九朝貢膠開煉告祭禮”上,秦玉峰總裁把這場流譽千年的“水火之戀”推向高潮。

“小黑驢兒,白肚皮,粉鼻子粉眼兒小灰蹄兒,琉璃井旁走三遭,皇家坊里去打滾,冬至宰殺取其皮兒,熬膠得用東阿水兒。”一首流傳東阿民間數百年的童謠傳來,現場近千名觀眾屏住了呼吸。

作為皇宮進貢之物,“九朝貢膠”對品質的要求頗為嚴苛,泡皮、切皮、化皮、熬汁、濃縮、凝膠、切膠、晾膠、擦膠,一道工序也不能少。16歲起,秦玉峰就來到東阿阿膠廠做學徒,并有幸拜在老藥師劉緒香先生的門下,成為“同興堂”有完整傳承記載的第八代阿膠制作技藝傳承人。

阿膠的歷史可追溯到三千年前,北魏以來即成為進獻宮廷的珍品。“鉛華洗盡依豐盈,雨落荷葉珠難停”的楊貴妃,卻被詩人肖行澡在《全唐詩·宮詞補遺》中“穿幫”,原來她只是“暗服阿膠不肯道,卻說生來為君容”;同樣,為取悅唐明皇,楊貴妃的姐姐虢國夫人則“一天三盞吃阿膠”,以致明代詩人朱克生諧謔道,“虢國夫人娥眉長,酥胸如兔裹衣裳。東萊阿膠日三盞,蓄足冶媚誤君王。”

黃透如琥珀,光黑似翳漆,阿膠備受宮廷貴婦青睞。中國阿膠博物館內,至今珍藏著一塊來自清朝的“貢膠”。180多年后的今天,這塊“故膠”藥性仍存,東阿阿膠已成為中華醫藥文化的名片。

“所有資源都會枯竭,惟有文化生生不息,三千年的文化積淀,造就了今天的東阿阿膠。”秦玉峰總裁表示,“東阿阿膠是中國滋補養生文化的倡導者和領導者,一直而且未來也將繼續成為滋補領域的品質代名詞。”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