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大家談:環保不應只是一個空洞口號

中國人口基數龐大,國人素質不齊,精心分類丟棄的垃圾,最后又被倒在了一個垃圾車里,垃圾分類真的這么難?

在家中一開水龍頭,清水嘩啦啦自來,不禁讓人疑惑,我們所說的缺水到底“缺”在哪里?

有些野生生物瀕臨滅絕,是自然規律還是人為所致?它們的滅絕和人類有關系嗎?

……

環境保護從不是一句空洞口號,需要我們身體力行。但是當我們在生活中踐行垃圾分類、水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時,卻伴隨著不少困惑。2016年12月,大眾汽車集團(中國)攜手《南方周末》共同發起#環境大家談#線上話題討論,邀請了三位環保“大家”輪流坐鎮,圍繞這三大環保主題答疑解惑,展開探討。截止12月25日,僅微博平臺的話題閱讀量就超過725萬, 1100余人參與討論。

垃圾分類

“垃圾分類”話題由中國第一家全國性環保組織——自然之友總干事張伯駒坐鎮,他勉勵說:“垃圾分類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努力,其中特別需要耐心;要想在‘垃圾圍城’中突圍,堅持和創新,也必不可少。”

網友:目前,中國城市或者小區,有哪些創新或者可借鑒的垃圾分類和回收方式?

張伯駒:中國現在有一些創新和試點。有些以企業(社會企業)形式,如成都的“綠色地球”,通過垃圾分揀信息管理系統,應用于社區垃圾分類;又如“廢寶網”、“盈科再生”等運用物聯網方式的試點;還有些以公益組織的方式推動試點,如上海的“愛芬環保”、廣州的“宜居廣州”等。

網友:中國垃圾管理政策中存在目標不一致、甚至相互抵觸的情況,如垃圾分類減量與大力推動焚燒之間有沖突。焚燒是不是最好的垃圾末端處理方式?如何解決垃圾管理政策沖突問題?

張伯駒:同意你的觀察,最近垃圾“十三五”規劃就出現了這樣的沖突,如將“垃圾進入無害化處理設施”等同于“垃圾得到無害化處理”,“2020年底城鎮垃圾焚燒處理設施能力占無害化處理總能力的50%以上”等,我認為垃圾“十三五”規劃應當進一步充分論證,避免出現政策的大問題。

網友:垃圾跨界傾倒近幾年屢禁不止,危廢、生活和建筑垃圾都有。有分析認為,直接原因是環境執法監管不到位,企業或個人利欲熏心,根本原因是城市垃圾處理能力不足。你認為該如何對癥下藥,解決這個問題?

張伯駒:垃圾偷倒黑色產業鏈的形成,存在著利益驅動,合法處置需要收費,偷倒的成本代價會小很多。城市自身難以消納和處置在其內部產生的垃圾,導致垃圾處理的價格高企:這一方面與填埋場所或消納場所的數量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垃圾處理的效率有關,而后者又與垃圾分類進度緩慢有關。

水危機

馬軍是《中國水危機》一書作者,領導編寫了我國首個水污染公益數據庫——中國水污染地圖。他說:“中國現在北方普遍是資源型缺水,同時疊加了水質型缺水;南方很多水鄉,守著河湖卻少有潔凈的水源。節約用水,不但減少用量,同時減少排放造成對清水的污染,這是保護水資源的關鍵。”

網友:當下水資源浪費和污染越來越嚴重,我認為提高全民節水意識很有必要,但嚴查水污染更重要,個人和企業都應該有明確的獎勵和懲罰機制,看到很多水源地被污染真的很心痛。

馬軍:同意!飲用水的安全涉及多個環節:水源地水質,自來水廠處理,輸水管道的維護,小區二次供水系統的維護清理,還有家庭的水龍頭和管線。在所有這些環節中,水源地保護是基礎,是根本。當前飲用水安全是最大的挑戰,在人口稠密的東中部地區,以及西部一些人口集中居住的地區,地表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地下水污染也呈現加重的趨勢。優質水源(包括嚴格保護的水庫和深層地下水)主要保障大型城市供水,而一些農村地區的水源地受到污染后,常常缺乏替代水源,造成飲用水不能達到標準。據統計,農村地區還有超過兩億的人口不能獲取足夠的安全飲用水。這也導致了一些地區出現疾病多發的情況。

網友:陸地淡水資源極其匱乏,而海洋水資源卻異常豐富,為什么海水不能夠被大量淡化?要實現這一目標還有什么壁壘?

馬軍:海水淡化的最大障礙在于能源。淡化海水所需要的巨大的能耗,如果要靠燃煤提供,將導致沿海地區空氣污染加劇。建設核電站則會增加風險。第二個難點是海水的水質。高濃度的咸水對近海水質會帶來影響,可能造成原本已經污染較重的近海水質進一步惡化,影響海洋生態環境。

網友:《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明確,到2018年底我國將全面建立“河長制”。“河長制”的實施將避免哪些現實問題?從各地實踐看來,“河長制”并不是在每個地方都能取得實效,問題出在哪兒?

馬軍:河長制是在太湖流域的無錫等地區首先開展,之后在一些地區試點推廣的制度。此前的政績考核等主要還是看GDP,地方主要領導對水資源保護的責任缺乏意識。任命為“某某河河長”,希望能夠強化領導的意識,也是希望解決九龍治水帶來的協調難題。確實如你所言,不是每一個地區的河長制嘗試都能起到實效。解決這個問題,不能僅僅有一個任命,還要建立協調機制,以及問責機制,要充分地公開與河長制相關的信息,讓公眾也能夠參與監督。

野生動物保護

解焱作為一位生物多樣性保護知名學者和保護地友好體系發起人,20年來一直沖在保護野生動物第一線。她表示:“目前野生生物數量下降和滅絕的原因基本都是因為人類的破壞和影響。目前物種下降速率比自然狀況下要高1000倍,所以絕大部分野生生物不是面臨自然淘汰的命運??刂迫祟惢顒?,讓野生動物能夠更好生存,這不是為保護動物而保護動物,而是為人類生存和發展提供基礎的生態條件。”

網友:14年去成都旅游,去了一趟大熊貓養殖基地 ,發現熊貓從頻臨滅絕到目前處于較為穩定的數量階段,其保護經驗,對其他動植物多樣性保護有沒有參考價值?但也有一種聲音:中國有很多比大熊貓還要珍稀、瀕危的動物,那么現在我們是否把精力、資源過多的投入在了大熊貓身上?

解焱:大熊貓的保護不僅僅是為了大熊貓,是保護了大熊貓生存的環境中成千上萬的所有生物多樣性。大熊貓作為一個旗艦物種能夠引起更多人的關注,也會是非常好的生態系統健康的標識。

網友:現在還有野生的華南虎嗎?保護老虎,與我們人類有什么關系嗎?

解焱:野生華南虎已經沒有了。東北虎正在恢復,保護老虎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的生態環境,一頭雌性繁殖東北虎的領地在450平方公里左右,保護好老虎,也就保護了在老虎棲息地的生物多樣性,健康的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清潔的水和空氣、食物和材料,以及精神、審美等功能服務。

網友:自然保護區內修筑公路,會不會影響動物自由活動受到限制,從而影響覓食,繁殖等,并且也使植物遭到破壞?怎樣來改善這種狀況?

解焱:保護區中修建公路將讓野生動物的棲息地破碎化,野生動物通常需要利用棲息地的不同地方,比如冬季在山腳,夏季到山頂,飲水和食物的位置也會隨季節而發生變化,所以它們有大量的遷徙行為。道路會阻礙遷徙,從而影響野生動物生存。而且植被的破壞也會導致更多火災。

#環境大家談#參與的主體不只是“環境大家”,也是“你我大家”#環境大家談#所倡導的也不只是環境知識分享,更是實際行動。實際上,#環境大家談#本身就是大眾汽車集團(中國)環境教育公益項目——“千名教師環境友好使者—播種綠色未來”的一部分。這個為其三年的環保項目,旨在通過為3000名從幼兒園到高中的教師提供環境教育的培訓,從而培養廣大青少年從小關注環境問題的意識,并通過項目實踐改善周邊社區的環境問題。

環境問題的產生非一日之寒,環境保護的治理也非一日之功。“播種綠色未來,大眾你我共建”不是一個空洞口號,千里之行,始于當下。從3000名教師開始,到3000名教師背后的數十萬孩子,再到孩子周邊的家人、社區,將環保意識和行動層層擴大。環境的改變也正是從這一點一滴開始!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