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專家:"撕逼"等網絡用語拉低中國文化品位
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長王蒙表示,特別反感“小鮮肉”、“顏值”等網絡詞語。
(原標題:語言專家:不忍看到“撕逼”“逼格”這樣的粗鄙文字招搖過市)
日前,由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商務印書館、人民網主辦的“漢語盤點2016”評選結果揭曉,2016年度十大流行語、十大新詞語和十大網絡用語等悉數出爐。揭曉儀式上,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長王蒙表示,特別反感“小鮮肉”、“顏值”等網絡詞語。他的發言引起坊間熱議:網絡用語的流行,會給漢語帶來怎樣的影響?網絡能讓漢語更豐富多彩、更有生命力嗎?
網絡熱詞傳遞社情民意
“2016我一個吃瓜群眾,年初就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要用盡洪荒之力,也不能讓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盡管有時葛優躺,有時辣眼睛,有時還藍瘦香菇,但我相信,有老司機,有這么多厲害了我的哥,什么葛優躺、辣眼睛,什么藍瘦香菇一切全是套路。”在“漢語盤點2016”儀式現場,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用這樣一段話概括了年度十大網絡用語。
“每逢歲末,借漢語字詞,專家學者和民眾一道對一年的社會生活做個小結,總讓人會心一笑。”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秘書長、“漢語盤點2016”活動專家祝華新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據悉,“漢語盤點”活動始于2006年,包括網友推薦、專家評議、網絡投票等環節,旨在“用一個字、一個詞描述當年的中國和世界”,鼓勵網民用語言來記錄社會變遷。
“網民對社會變化最敏感,也是最擅長表達的人群,網絡用語傳遞網民的喜怒哀樂,是社情民意的風向標。”祝華新認為,透過網絡熱詞盤點,可觸摸當下中國人的心理狀態乃至生活狀況。今年入選的“洪荒之力”和“定個小目標”,都透露出一種樂觀向上的文化心態,“說大一點,是一種文化自信”。
王旭明指出,數以億計的網民每年都創造一批生動鮮活的網絡用語,這些網絡用語豐富了語言生活,也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
低俗用語玷污漢語純潔
在肯定網絡語言活潑有趣的同時,不少專家指出,網絡用語存在諸多不規范的現象,比如過度壓縮、中英混雜、錯別字頻出,而一些低俗、粗鄙的網絡詞匯流行開來,會對漢語的純凈和美感造成傷害。
“語言是具有嚴謹性和文化邏輯性的。脫離規范的戲謔,勢必會玷污其純潔性,不利于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和傳播。”全國漢語國際教育碩士教指委委員、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部教授張華表示,網絡流行語在校園的影響很大,來華留學生們也常常以使用這類語言為時尚。一些低俗網絡語言大肆泛濫,必然會對漢語教學傳播造成不良影響,也會干擾外國學生對于漢語文化的正確認知。
“前互聯網時代的傳統文化人對一些網絡新詞有抵觸和排斥,實屬正常。作為與王蒙先生一樣的互聯網移民 ,我主張網絡流行語不能拉低中國語言文字乃至中國文化的品位。”祝華新說,“在我們這個楚辭漢賦、唐詩宋詞的國度,實在不忍看到 撕逼 、 逼格 這樣粗鄙的文字招搖過市。”
傳統媒體應當謹慎把關
雖然王蒙對一些網絡詞匯表達了負面評價,但他同時也指出,語言是在不斷變化的,有些詞流行一陣就不會再流行,出現各種新詞是好事,比如“洪荒之力”等網絡流行語他就覺得很有意思。
“一方面,網絡用語豐富了漢語言的表達;另一方面,網上流行不代表就可以在主流文化場合登堂入室。”祝華新指出,最重要的是注意網絡語言的使用場合。教科書、政府公文、主流媒體使用網絡流行語就得格外謹慎,必須維護漢語的規范、公序良俗和文化的品格。
近年來,有的傳統媒體為了吸引眼球,頻頻使用一些不規范又低俗的網絡語言。對此,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新聞學與新聞教育改革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君超教授認為,追求用語親民無可厚非,適時更新、靈活運用一些新鮮生動、符合大眾口味的網絡詞匯也未嘗不可,但低俗網語不可碰、粗俗之風不可長。網絡語言泥沙俱下,媒體從業者要慎之又慎,肩負起應有的把關責任。
祝華新強調,在網絡語言乃至“表情包”大行其道的年代,也不能忘記誦讀古詩詞的樂趣,“先民的語言文字中,有醇厚的人生體驗和深長的歷史積淀。”時至今日,唐詩宋詞依然能帶給我們永恒的感動。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網絡編輯: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