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核事故六周年,入海核輻射有多大?

元旦節前,媒體稱加拿大西海岸一條三文魚檢測到福島核泄漏放射性污染物,核污染已自西向東,貫穿了整個太平洋。

責任編輯:何海寧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錢瀟 萬曉華

當地時間2016年2月15日,東京電力公司福島第一核電站附近的禁區里,標語寫著“核能——創造更好未來的能源”。(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于2017年1月5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福島核事故六周年:追蹤“指紋”的科學家——入海核輻射:“不足口腔X光1‰” 》)

元旦節前,媒體稱加拿大西海岸一條三文魚檢測到福島核泄漏放射性污染物,核污染已自西向東,貫穿了整個太平洋。

福島核事故六周年之際,南方周末采訪了中美加日四國科學家,詳解核污染威脅到底幾何,以及未來對中國的隱患。

2017年元旦節前,一則關鍵詞包括“福島核泄漏”“三文魚”的新聞在國內媒體輪番報道下漸漸發酵。海洋學專家在加拿大西海岸的三文魚身上,檢測到銫-134放射性元素,證明日本福島核污染已經擴散到北美地區。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太平洋沿岸國家再度被勾起核恐懼情緒。

事實上,早在2015年2月,科學家就已在北美海岸檢測到來自福島的放射性污染物。四年的時間,福島核事故影響已自西向東,貫穿了整個太平洋。

多國部隊追蹤“指紋”

2011年3月11日福島核泄漏事故后不久,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科學家組織了一支國際探險隊,趕赴日本。

這些科學家將一些漂流物扔進海里,研究洋流路徑。沿著那些路徑,測量銫的放射性形態。除了出海監測,科學家結合模型模擬,盡可能讓研究結論更加清晰。

這無疑是一場艱巨的戰役:要在占地球約1/3總面積的太平洋上,追蹤看不見的核輻射污染物。

“當時我們感到,有必要與世界范圍內、多方面的科學家一起做全面調查研究,去發現有多少,以及有哪些放射性污染物,可以在海水和浮游生物(以及一些魚)中被找到。”2016年12月30日,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放射化學家肯·比塞勒告訴南方周末。

在他看來,他們是第一支抵達日本的國際力量。

流進太平洋的核污染量是巨大的,海嘯引起泄漏的放射性物質有約80%流入海洋???middot;比塞勒至今對當時的數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