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藥品回扣,就能遏制藥價虛高?
一些醫院組建了糾察隊,門診病房巡查,甚至有過程攝像、便衣盤查,保安們“捕獲”醫藥代表,會得到四位數的獎勵。
責任編輯:呂明合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萬曉華 錢瀟
江蘇南京,一家醫院禁止醫藥代表進入診療區域的警示牌。醫藥代表的日子,最近不好過。
(本文首發于2017年1月5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醫院忙自查,藥代被放假,藥企上黑榜:打擊藥品回扣,就能遏制藥價虛高?》)
一些醫院組建了糾察隊,門診病房巡查,甚至有過程攝像、便衣盤查,保安們“捕獲”醫藥代表,會得到四位數的獎勵。
除了醫院院長這一高危群體,近半數案件的主要受賄人,都是科室或部門負責人。
一項針對全國醫務工作者的調查中,僅23%醫生承認自己收過回扣。但近40%支持收回扣;超過半數認為收回扣“不合法但合理”,更有8.4%覺得“合法合理”。
去醫院,謝亮已經好幾天沒敢背雙肩包了。
“現在連跟醫生打招呼的機會都沒有。”這位在上海從業近五年的醫藥代表自嘲。跟醫生見面、熟悉直至業務往來,一直是醫藥代表的基本工作。拓展業務時,他們往往要帶著藥物和產品資料,雙肩包早成行業標配。
但現在,“雙肩包人士”成了醫院最不受歡迎的人。保安們睜大眼睛,熱切期待逮住哪怕一名醫藥代表。
緊張的氣氛是從2016年平安夜開始蔓延的。這一天,央視推出歷時8個月的調查《高回扣下的高藥價》,節目暗訪了上海、湖南兩地6家大型醫院。鏡頭前,長期隱藏在醫藥銷售環節深處的利益鏈被揭開。根據報道,醫藥代表拿到的提成是藥價的10%,醫生收受的回扣占藥價的30%-40%。
2016年12月25日凌晨,國家衛計委連夜發文,立即要求上海、湖南兩地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對高價回扣事件展開調查,依法嚴肅處理違規人員。
所有人都察覺到了不同以往的氣氛。“醫院里以前也有不準醫生接觸醫藥代表的告示,但這次是動真格了。”上海一家三甲醫院的神經外科醫生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市里幾乎每家醫院都在自查自糾,“見到熟悉的面孔,你也得裝不認識”。
針對回扣的“執法”風暴一浪高過一浪。上海、湖南、北京、廣東、浙江、江蘇……以“回扣門”事件為導火索而揭開的黑洞,正吞噬越來越多的藥企。
處于“風暴圈”的醫生和醫藥代表人人自危,沒人知道這場“風暴”何時結束。
高壓之下,醫藥企業紛紛低調行事。謝亮所在的藥企已發出通知,暫停邀請醫生參加學術活動。一些同行甚至尚未過年就提前放假,“聽說有人待命快兩周了,何時恢復上班,目前還沒通知。”
高壓巡查
在事發地之一的上海,這樣的非常時期,起碼要持續到2017年6月。
2016年12月25日下午,上海市衛計委召開了高規格、大規模的全市衛生計生系統醫療管理和行風建設大會,決心已然昭示:從2016年12月起,開展為期半年的“加強醫療管理和糾正行業不正之風專項行動”。
“早上交班、領導晨會上都再三強調,醫務人員不得與醫藥代表私自接觸、不得向醫藥企業和配送商提供醫生用藥的相關數據。&rdquo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