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昕:“醫改最重要的,是供給側去行政化”
只要價格管制存在一天,大宗醫療服務的價格就必然會偏低,醫療機構必定要依賴于“以藥養醫”才能維持生計,藥價虛高必定成為醫療機構運營的命根。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顧昕。
(本文首發于2017年1月5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顧昕談醫改 :“醫改最重要的,是供給側去行政化”》)
只要價格管制存在一天,大宗醫療服務的價格就必然會偏低,醫療機構必定要依賴于“以藥養醫”才能維持生計,藥價虛高必定成為醫療機構運營的命根。
過去七年,醫改是兩個不同的力量形成一個奇怪的婚姻,一個是去行政化,一個是再行政化。
2016年12月24日,央視新聞頻道曝光了歷時8個月的醫療回扣暗訪調查,央視記者發現,6家大型醫院中,醫藥代表給醫生的回扣占了藥價的30%到40%。
醫療回扣現象產生的深層原因是什么,為什么它會成為屢禁不止的行規,醫改的方向究竟在哪?帶著這些問題,南方周末記者近日專訪了研究醫改多年的專家、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顧昕。
回扣為何屢禁不止
南方周末:2016年最后幾天,中央電視臺曝光了醫院回扣泛濫和耗材回扣的“內幕”,引起廣泛關注。作為多年研究醫改的學者,你對這一行業亂象怎么看?
顧昕:其實,央視曝光的新聞根本不是新聞,內幕也不是內幕,而是醫藥界人盡皆知的現象。吃回扣是常態,非常普遍,其中有非法的,也有“合法化”的。無論是公立醫院還是民營醫院,“以藥養醫”都是普遍現象,多開藥、開貴藥只不過是“以藥養醫”的具體表現。當然還有“以器養醫”或“以(耗)材養醫”的問題。在藥品、器械、耗材購銷中,醫生或醫療機構吃回扣的現象非常常見。
藥品回扣成為常態的前提是藥價虛高,否則根本不可能有吃回扣的空間。醫院所使用的藥品,價格虛高者比比皆是,只是虛高的程度有別而已。價格偏低或價格實在的藥品,除非是非用不可的,在公立醫院的使用量一般都偏低。由于公立醫院在醫療供給側占據主導位置,因此低價藥一旦喪失了主市場,藥企也就無法投入生產,低價藥也就難覓蹤跡。
據我們了解,按公立醫院的最終銷售價格來計,其構成大致如下:10%制藥成本,10%藥廠利潤,5%物流配送成本,10%藥品經銷企業利潤,10%醫藥代表(或銷售人員)收入,10%藥品集中招標公關成本,30%回扣成本,15%醫院加成。政府征稅含在藥品進入集中招標之前的底價之中。當然,不同的藥品,構成有所不同。其中藥價的大約30%作為回扣,以各種方式流入醫院,流向醫生。
醫生公然吃回扣,在全世界都是非法的??墒?,這大約30%的藥價回扣,可以以許多種“合法”的方式流入醫院?;乜酆戏ɑ姆绞桨ǎ横t藥企業“自愿”對醫院開展捐贈、培訓、融資服務等慈善行為;藥品供應鏈管理(“閔行模式”):地方政府設立專門機構或組織專人,在省中標價之下,與藥企“二次議價”,對很多中標的藥品砍下25%—30%的價格,然后以議價后的低價向醫療機構配送;醫院自己開設醫藥公司,從市場上以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