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時代:情感太多,事實已經不夠用了
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真相有時變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情感和觀點。
2016年11月30日,廣東深圳,一篇《羅一笑,你給我站住》的文章刷爆朋友圈。事件發酵后被指是營銷炒作,成為全民熱議事件。圖為羅一笑的父親羅爾現身,接受媒體訪問。
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真相有時變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情感和觀點。我們見過太多網絡事件的反轉:安徽女子為救女童被狗咬成重傷;江蘇教師監考中猝死,學生平靜做題;安徽女大學生稱扶老人被訛……
上海姑娘刺痛著割裂的社會,羅爾讓我們體驗到疾病的恐怖又讓我們感到人性的狡詐,被稱冷血或自稱被訛學生直指社會冷漠道德滑坡。
“知道”(nz_zhidao)告訴你,2017年,我們該怎么處理情感與事實。
2016年我們已經看慣新聞反轉,但羅爾事件還是超出了我們的想象力。
從最初接力轉發刷爆朋友圈,到被質疑炒作和詐捐,再到被指重男輕女,最后其女羅一笑因病去世,羅爾捐獻女兒遺體,輿論幾經反轉。事實上,羅爾事件中最不缺的就是情緒,但我們對于很多細節都并不知曉,也不辨真假。
這種建立在模糊或扭曲事實基礎上的感情紐帶很容易因為新的事實細節浮出水面而斷裂,乃至轉向,然而,不管是最初的同情還是反轉后的憤怒,情緒都是真實而滿溢的。
《牛津英語詞典》選中的2016年度詞匯post-truth(“后真相”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