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惡棍”改變了世人的美學觀,BBC和斯溫頓都愛他,現在他去了
“約翰?伯格改變了我們觀看世界與彼此的方式。他擁護社會主義,也擁護對所有人都更友善、更慷慨的生活?!?/blockquote>責任編輯:朱曉佳
約翰·伯格與溫斯頓。
北京時間2017年1月2日23點35分,維基百科用戶amarjit chandan給約翰•伯格的詞條添上了去世日期。他似乎是印度裔詩人阿瑪吉特•查丹。查丹與約翰•伯格素有交往,2016年曾參與了伯格紀念文集《一瓶野花》的編輯工作。
大約凌晨3點,豆瓣網出現了紀念伯格的只言片語。與他關系密切的《衛報》先在Twitter上推了一條舊文,近兩小時后正式發布了訃告。
消息逐漸在互聯網上擴散。轉天,英國工黨領袖杰雷米•科賓在推特上寫道:“約翰•伯格改變了我們觀看世界與彼此的方式。他擁護社會主義,也擁護對所有人都更友善、更慷慨的生活。”
對伯格的眾多緬懷文字中,前一句可能最為常見,這是就他影響廣泛的藝術批評《觀看之道》而言;后一句則是對他政治態度的概括,也大體不錯。伯格多才多藝,畫畫,寫小說、詩歌、隨筆、戲劇、藝術批評,以及眾多難以歸類的文字。
伯格早早就選擇了遠離塵囂的生活。從1962年起,他離開倫敦,前往阿爾卑斯山區的法國小村昆西定居,一下待了40多年。這些年里,最強大的大眾傳播媒介由電視轉為互聯網,但他的影響不曾消亡。
約翰·伯格在昆西的工作室。
“文學惡棍”
1972年,憑實驗小說《G.》,伯格成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lee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