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重啟學生生活,享受“青燈黃卷”的日子
回想2016年讀過的這些書,哲學的讓我重新認識了這個世界,美學的讓我重新反思了我們的生存境遇,文學的則讓我對人性久久不能釋懷。
責任編輯:蔡軍劍
老師在山東大學校園里與學生們交流(圖文無關)
2016年9月,我又走進校園重啟學生生活,當時導師問我辭掉多年工作是否覺得可惜,我發自內心地告訴他,我一定會很享受即將到來的“青燈黃卷”的日子。
作為哲學專業的學生,我的“青燈黃卷”生活始于兩本經典的哲學史著作。
由羅素撰寫、何兆武與李約瑟合譯的《西方哲學史》,盡管被不少人批評“主觀性”太強,但我覺得恰恰是這些“主觀性”使該書充滿了真知灼見。比如,當我讀到古希臘關于世界構成的各種假說,用今天的觀點來看頗覺幼稚和荒謬。但恰恰此刻,羅素跳出來告訴我“學習著按照每一種體系來理解宇宙乃是想象力的一種愉悅,并且是教條主義的一付解毒劑”。這話真是醍醐灌頂,我頓覺自己過去太過執著于某種觀點,以致有時根本聽不進不同意見。我真正意識到,無論讀書還是做人,最要緊的是敞開自己的頭腦和心胸,不要急于贊成或反對,而是讓思考慢慢決定。
另一本是馮友蘭著、涂又光譯《中國哲學簡史》,這本小書我已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lee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