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職稱的目的是評價人才
日前出臺的《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提出完善評價標準,創新評價方式,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的傾向,科學客觀公正評價專業技術人才。
責任編輯:陳斌
全國5500余萬專業技術人才將迎來一個利好消息。日前出臺的《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提出完善評價標準,創新評價方式,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的傾向,科學客觀公正評價專業技術人才。
所謂職稱制度,是指專業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工作能力。就學術而言,它具有學銜的性質;就專業技術水平而言,它具有崗位性質。問題來了,教授搞學術,民用航空人員搞飛行技術,這倆一個在地、一個在天,評價標準卻是“一刀切”,大家都要發論文,都要過英語和計算機考試。這對于偏崗位需求的專業人才來說,顯然不公。坊間也經常有抱怨,如一位育種專家,培養出好幾個玉米新品種,也發了很多篇論文,可是英語不過關,于是連副研究員都評不上。
要評職稱,先過外語和計算機,這一做法多年前就遭到質疑。此前已經有很多地方進行去行政化嘗試,比如廣東省強調,對科技人才的職稱評定要實現向“重科技成果&rdq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lee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