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抑郁癥?未有科學定論,但亟待研究破題

在輿論聚焦霧霾對生理健康的影響之余,有一個隱秘群體卻一直在公眾視野之外,他們不關乎咳嗽、氣喘、肺癌,關乎緊張、焦慮、抑郁,甚至可能自殺。

責任編輯:何海寧

 

(農健/圖)

(本文首發于2017年1月12日《南方周末》)

在輿論聚焦霧霾對生理健康的影響之余,有一個隱秘群體卻一直在公眾視野之外,他們不關乎咳嗽、氣喘、肺癌,關乎緊張、焦慮、抑郁,甚至可能自殺。

我們關注這一群體,并非傳遞恐慌。重霾之下,更需勇氣去面對它。目前國家與地方均在全力治霾,相信有一天,會有更多陽光照進每個人的內心。

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呼吸科專家劉清泉最近發現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

一到霧霾天,就有不少胸悶氣喘的患者登門就診,訴說的癥狀符合患病特征。然而一做檢查,有一些就診者卻并無相關疾病。

他判斷這和自身情緒緊張有關,就給患者開了一些疏肝理氣的藥物,往往很快見效。“因為霧霾天氣引起呼吸道疾病的患者沒有顯著增加,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反而增多,其中很大一部分患者是懷疑自己得了哮喘。”

空氣已成了全民最為關注的焦點。從2016年12月中旬至今,京津冀區域深陷霧霾頻發高發的“魔咒”,久蘊不去。形成了罕見的“跨年霾”。每天早上醒來點開手機App,查看空氣質量指數,已經成為了不少北方城市居民的標配。

在輿論普遍聚焦霧霾對生理健康的影響之余,有一個隱秘群體卻一直在公眾視野之外,他們不關乎咳嗽、氣喘、肺癌,關乎緊張、焦慮、抑郁,甚至可能自殺。

2017年1月6日,經濟學家汪丁丁的一篇文章在微信朋友圈里刷屏。“霧霾抑郁癥將成為北京地區最常見且高發的心理障礙。”

一位年輕媽媽看到這段話后,深表贊同。她剛帶著年幼的女兒從外地度假回來,走出機艙那一刻,聞到撲鼻的煤煙味,讓她確信自己得了“霧霾抑郁癥”。

霧霾抑郁癥?汪丁丁教授用的名詞并不是一個真正的病癥,但精神科和公共衛生的專家們發現,霧霾給人帶來的情緒及心理創傷可能遠遠超過生理傷害。

霧霾里的抑郁病人

湖北省荊門市精神衛生中心失眠科主任付銳現在還能記得一年半前的那個早晨。

2015年8月16日早上八點,付銳開始接診。42歲的患者張云顯得有些不同尋常,她有典型的抑郁癥狀:“夜眠差、焦慮不安、情緒低落、思維遲緩、消極悲觀長達1個月時間”。

但怎么都找不到她突發抑郁的誘因。“病人從未服用抗精神病藥史,家里兩系三代中沒有精神活動異常者,家人也說沒有突發事件刺激。”付銳想不通。

通常,抑郁的發作都有一段較長時間的潛伏期或重大事件的刺激。不過,在確診為抑郁癥之后,好說歹說,張云都不愿意服藥,更不愿住院治療。在她看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better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