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襲京的通道:這里督查多、“待遇”高、任務重

2016年以來,“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概念頻見報端,在2017年1月6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被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多次提及。

責任編輯:何海寧

從北京通州區和河北省交界處空航拍地面霧霾。(南方周末記者 張濤/圖)

2016年以來,“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概念頻見報端,在2017年1月6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被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多次提及。

有意思的是,這條以前沙塵暴進京的西北風傳輸通道,如今被“黑轉粉”,有時候也會成京津冀地區霧霾天所期盼的“等風來”通道。

七朝古都安陽、成語之都邯鄲、直隸總督署保定、首都北京……沿著太行山脈北上,是華北平原上的歷史之旅。

但在秋冬季,車窗外令人心悸的往往不是蕭瑟的田野和無際的白雪,而是撥不開的霾和看不清的日頭。

倒數19、倒數18、倒數第5、倒數28,這是古都們在全國385個城市中的PM2.5年均濃度排名,手機軟件“在意空氣”于2017年1月8日發布了這個年度榜單。

歷史之旅的上方,也常是大氣污染物的空中之旅。一塊煤炭被燃燒后,污染氣體從20層樓般高的煙囪中噴出,隨風逐流,反應生成PM2.5,一路向北。

這些重污染的聚集地被稱為“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上的城市。2016年以來,“通道”概念頻見報端,在2017年1月6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被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多次提及。

污染傳輸通道是穩定的風帶,由地形、氣象條件等決定。在北京周邊公認有3條:

——太行山前的邯鄲、邢臺、石家莊、保定等西南風帶控制區。

——華北平原區的山東中北部、天津南部、廊坊南部等東南風控制區。

——燕山山前秦皇島、唐山、天津北部、廊坊北部等東風帶控制區。

2016年底,環保部10支督查組在18個城市跨年督查,正是沿著污染通道,逆風南下。這些傳輸通道里的城市,正是治霾的精準打擊點。

研究始于1980年代

位于太行山、燕山山坳的半盆地之中的北京像一個簸箕,三面環山,大氣環境深受山系、地形、風帶的影響。

在剛退休的中國環科院原副院長柴發合記憶中,污染通道的研究可追溯到改革開放初期的1980年代。

那時的中國還是自行車王國,環境污染是個遙遠的名詞,環保部門還沒有獨立建制,隸屬于建設部門。

才二十多歲的柴發合跟著后來當選為工程院院士的任陣海,國家五年計劃里的“六五”時期在沈陽和太原、“七五”時期在珠三角,研究大氣污染的過程。

任陣海在1960年代就從事軍事試驗場邊界層污染實驗,是我國大氣環境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柴發合記得,“六五”“七五”時期的研究中,任陣海就提出了大氣環境容量和傳輸通道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