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代視野看血緣道德與公共秩序
自由和秩序的關系是個關鍵。德性是內在自由與普遍道德法則之間的自律關系,政治則本質上應該是為人的外在自由立法,盡管是一種外在強制的立法,但目的是要保證每一個自由者之間公正的權利關系。
責任編輯:戴志勇
總高為9.5米的孔子青銅雕像,背靠國家博物館,雙手合于胸前,每天“目視”著車水馬龍的長安街。道德與政治的關系,是我們最近幾年討論的重點,這不僅是西方政治哲學、道德哲學的基本問題,更是儒家思想必須面對的問題。
(本文首發于2017年1月12日《南方周末》)
自由和秩序的關系是個關鍵。德性是內在自由與普遍道德法則之間的自律關系,政治則本質上應該是為人的外在自由立法,盡管是一種外在強制的立法,但目的是要保證每一個自由者之間公正的權利關系。
道德與政治的關系,是我們最近幾年討論的重點,這不僅是西方政治哲學、道德哲學的基本問題,更是儒家思想必須面對的問題。2012年我和梁濤、陳明、趙法生、傅永軍、劉庚子等諸位師友有過一場討論(后以《關于自由問題的通信》為題刊于《原道》第22輯)。
內在自由與外在權利
在儒家思想中,內圣、外王,心性、政制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道德乃是政治的基礎,政治乃是心性道德的擴而充之,孔子的“為政以德”,孟子的“以不忍人之心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