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生門》:讓男人十月懷胎,他們會算計的
從兩千多年前的愷撒時代到現在,生育都同時與個人和社會密切相關。
責任編輯:李宏宇
陳為軍選擇拍攝生育話題,因為它沒那么多文化障礙,而生育觀念變化也反映了社會變遷。
(本文首發于2017年1月12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讓男人十月懷胎,他們會算計的 紀錄片《生門》中的生育故事》)
從兩千多年前的愷撒時代到現在,生育都同時與個人和社會密切相關。
1969年,陳為軍出生時,媽媽沒找接生婆幫忙,幾乎獨自分娩。因為害怕流血把炕“搞污染”,家人提前在地上鋪好一大片麥稈灰,陳為軍就生在灰上面。爸爸找來剪刀,按鄉村的做法,用煤油燈燒一下,沾些燈灰,給新生兒剪了臍帶。
農歷九月,北方很冷,媽媽去找大人的衣服,想把孩子裹起來保暖。衣服找來,孩子卻不見了。原來,趁媽媽離開,初到人間的陳為軍沾著一身灰,蹭去旁邊舂米碓的坑里取暖了。
陳為軍上高中時,姐姐生孩子,已有接生員助產。那是村里一位接生經驗豐富的老太太。再往后,陳為軍念了四川大學,畢業后到武漢電視臺工作。他拍了幾部出名的紀錄片,比如聚焦艾滋病家庭的《好死不如賴活著》,講小學生選班長的《請為我投票》。
2014年,陳為軍開始拍生育。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度過的兩年中,他拍了40個故事。由此而生的紀錄片《生門》, 2016年12月16日在影院公映。片中四位產婦都面臨早產,但各自的身體狀況和家庭經濟能力,使她們有了不同的命運。
《生門》曾在北京大學點映。北大醫學人文研究院教授王一方講起人類最早的剖宮產——“愷撒式剖宮產”。當時產婦感染率很高,消毒技術有限,所以愷撒下令,在產婦嚴重感染,很可能死去時,醫生可以切開產婦腹部,盡量救孩子。
“切口多寬都可以,切開以后把孩子抱出來,任母親死去。”王一方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愷撒想發動戰爭,而當時人口較少,他希望盡量增加兒童人口。從兩千多年前的愷撒時代到現在,生育都同時與個人和社會密切相關。
在當代中國,計劃生育對生育觀念有深遠影響。陳為軍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選擇生育話題,就是因為它沒那么多文化障礙,而生育觀念變化也反映了社會變遷。
你再努力一下
在手術室中,陳為軍觀察過剖腹產。為了讓孕婦恢復更快,醫生劃的刀口比嬰兒頭顱直徑略小,借皮膚彈性把胎兒拉出來。“首先看到羊水往外噴,有的像開啤酒瓶子一樣響一聲,小頭就出來了。”他回憶起嬰兒出世的情景,饒有興味。
兇險的場景也很多。有位產婦大出血,抽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