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看《血戰鋼鋸嶺》:“沖繩戰”遠未結束
“畢竟,我們經歷過慘痛的歷史。這里或許是心里有著不能對任何人說的人生秘密的人們逃離過來居住的地方?!?/blockquote>責任編輯:朱又可
作者(左)跟沖繩邊野古美軍基地門口坐著抗議的人交流。
(本文首發于2017年1月12日《南方周末》)
編者按:基于醫務兵戴斯蒙·道斯(Desmond Doss)真實故事的電影《血戰鋼鋸嶺》,在美國和中國等市場票房頗佳,亦受觀眾好評,并得到多個電影獎。但這個以二戰中沖繩戰役為背景的電影,卻遲遲沒有在日本放映的計劃。沖繩是二戰期間在日本唯一成為與美國之間戰場的地方,雙方及當地居民死亡總數接近30萬人。本報邀請觀看了這部電影的日本和美國兩位作家,從不同角度介紹電影和電影之外的故事,以饗讀者。
2015年12月7日至8日,即74年前日本襲擊珍珠港的那一刻,我來到日本沖繩縣久米島(Kume-jima)。該島位于沖繩本島西100公里,人口約為1萬,面積約為60平方公里,是屬于日本人通常說的“離島”。
我一邊吃與本島略有不同的久米特色的“沖繩蕎麥面”(Okinawa-soba),一邊覺得:這里的氛圍與我曾去過的任何地方,包括沖繩本島,以及其他離島不同,有著一種比較濃厚的憂郁的氛圍,就像整個島得了抑郁癥似的那種感覺。雖然該島在歷史上是比較開放的,早期在日本與中國之間人文和貿易的交流中起過橋梁的作用。我冒昧跟蕎麥面店的女老板分享了我的一些感受,對方帶著憂郁的表情悄悄地回答說:“畢竟,我們經歷過慘痛的歷史。這里或許是心里有著不能對任何人說的人生秘密的人們逃離過來居住的地方。”
我沒完全理解她的意思,何況心情。我只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日本唯一成為了與美國之間戰場的地方是沖繩,日本人通常把它說成是“沖繩戰”,指的是從1945年3月起,直到6月23日,即當年日軍駐沖繩的最高指揮官牛島滿“自決”的那一刻“結束”的一場戰役。不過,我們也知道,即使牛島滿由自己的意志結束生命,承認戰敗之后,不少沖繩居民卻不知道這一事實,而繼續在恐懼中隱藏,繼續逃走。一些人也逃到久米島,在8月之前的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內,日本士兵持續地殺死久米島的居民……
時光再過一年。
當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正在訪問美國夏威夷,跟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一起來到日本當年襲擊的珍珠港,追悼那場戰爭的犧牲者的時候,我則在華盛頓市區內的一家小電影院觀看了一部電影叫《Hacksaw Ridge》,中文名叫《血戰鋼鋸嶺》。
這一名字就是在當年的“沖繩戰”中,位于浦添城址東南的日軍陣營(叫“前田高地”)的北側險峻的崖地,而那個地帶是日美兩軍激烈交戰的地方,美軍叫那個崖地為Hacksaw Ridge。如今,位于沖繩本島中部的Hacksaw Ridge早已不是當年的崖地,失去了垂直的斜度,卻保留了一些當年的樣貌,斜度緩和了許多,像個草地或小丘,自然長了綠色的樹木。在前田高地附近,仍有當年日軍陣營藏身的戰壕,里面還能挖到當年兩軍使用的彈藥、箱子、充電器之類的東西。
觀眾不到二十人,我看周圍,只有我一個日本人。
這部電影的背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