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愧俸錢三十萬,詩人何以稱窮酸
詩人,一個已經沒落的稱謂,甚至是一個已經被污名化了的標簽。
詩人,一個日漸沒落的稱謂,一個甚至被邊緣化、污名化了的標簽。
“知道”(nz_zhidao)和你聊聊,古代詩人的社會地位與現代詩人的 “窮酸”。
詩人,在現代人眼里,好像是一個已經沒落的稱謂,甚至是一個已經被污名化了的標簽。
然而看我們的中小學課本,其中不乏古詩身影,而且作者個個都是大家。這不得不讓我們感覺,古代詩人的社會地位,似乎要比現代詩人高很多。接著讓人產生一種錯覺,這些古代大牛們,寫幾首詩,就能衣食無憂了。
那么,古代詩人是靠什么生活呢?古代詩人的社會地位又是如何呢?
詩人在古代大多是知識分子,而絕大部分的知識分子通過科舉制度都能進入國家管理層,成為官吏。古代社會階層構成是士農工商,士大夫官吏和知識分子在古代是一個階層。我們耳熟能詳的白居易、韓愈、柳宗元、杜牧,都曾在政府機構內長期任職;李白雖然漂泊一生,但也做過官,甚至還跟皇帝有過接觸。杜甫的后半生即使飄零無依靠,然而也在政府機構內部呆過。他們這些人,既是官,又是知識分子,工作之余寫寫詩,本身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于是,這些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