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規”之后,“合規”為重 2015 年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榜解讀
南方周末在2015 年年初就提出,隨著國家的增長模式和發展思路的轉型,以及新的法律法規的出臺,2015 年可能成為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的又一個標志性年份。2014 年10 月《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以保護產權、維護契約、統一市場、平等交換、公平競爭、有效監管為基本導向,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進一步規范了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責任。該決定還提出要加強“企業社會責任立法”,預示著社會責任的法律基礎將進一步鞏固。因此,無論是國有企業、民營企業還是外資企業,嚴守合規底線都將是2015年的工作重點。
而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排行榜早在10 年前就已經把企業是否存在重大消費者投訴、虛假宣傳等合規性指標納入到企業社會責任的評價體系之中。2015 年1 月1日起,新環保法正式施行,企業環境違法成本將明顯提高。2014 年11月,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要加大社會支持力度,倡導金融機構根據慈善事業的特點和需求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這些政策明確了國家層面對公益金融“放開管控,支持發展”的態度,將為公益金融的發展掃清障礙,進而對企業未來慈善公益活動的具體模式產生重大的影響。
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將如何引導企業社會責任的變化,下面我們將通過審視南方周末2015 年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榜單的上榜企業來與大家共同尋找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未來的變化趨勢。
一、企業收入增長放緩,產業轉型苗頭初現
2015 年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榜上榜企業在經濟責任方面的表現,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明顯的趨勢,就是企業的營業收入增長趨勢明顯放緩。其中上榜國有企業的平均營業收入雖然高達1254 億,但按年的加權平均營業收入增長率只有6.3%,上榜外資企業的營業收入增長率為5.8%,民營企業營業收入增長率只有3.7%。而2014 年三類上榜企業均有雙位數的增長。在營業收入放緩的過程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不同類型的企業通過收入結構調整保持自身利潤的能力不同,雖然民營企業收入增長率下降的最多,但民營企業的凈利潤仍能保持較高的增長,達到16.7%,而國有企業的凈利潤增長率只有6.2%,但平均凈利潤仍高達171 億。外資企業則無論是營業收入和凈利潤的增長率都不理想,利潤增長率只有2.58%。
過去的兩年中為了應對經濟新常態,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稅收政策改革。從上榜企業的納稅金額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些稅費改革是否給企業減少了稅費負擔。2015年上榜民營企業平均的稅費只比上年增加了2.6%,上榜國有企業的稅費增長率為-8.7%,上榜外資企業的稅費增長率為-24.3%,對比各類企業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增長率,稅費增長率下降更加明顯,可見上榜企業確實從國家的各類稅費改革中減少了稅費負擔。由于民營企業較高的利潤增長率,因此資金還是傾向于進入民營企業,上榜民營企業平均的凈資產額增加了17% ,國有企業增加了16%,外資企業增加了10%。
從2013 年開始,南方周末的榜單對企業經濟責任的履行評價中增加了四個成長性指標,成長性指標的加入能更好地體現出中國不同類型企業的增長變化趨勢,比起單純采用絕對價值指標具有更好的趨勢性分析價值。
國有、民營和外資上榜企業中,由于中國經濟放緩和產業轉型,一些傳統企業在經濟責任中的表現大不如前,而新興企業,這在民營企業榜單中的表現尤為明顯,過去一直在經濟責任履行中排名靠前的房地產企業開始出現下滑的趨勢,取而代之的是華為、美的集團、騰訊控股、蘇寧云商等新興產業企業。這些企業在成長性方面比傳統企業有著明顯的優勢。外資企業中,博世、輝瑞、百威英博等企業也逐漸趕超了許多傳統企業,如豐田、本田等大型汽車企業占據榜單中的前列。由于國有企業大多處于金融、公用或具有壟斷性質的行業,因此產業轉型在國有企業排行榜中沒有明顯地體現出來。
二、企業社會責任管理規范化趨勢明顯
在社會責任管理的規范化方面,超過80%的上榜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設立了企業社會責任管理團隊,同時對社會責任管理團隊有明確目標及考核,說明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的過程中更加重視管理的規范化,這有助于企業系統全面地履行其社會責任。而上榜民營企業滿足這兩項評價指標的企業比例只有26%,體現出中國民營企業在社會責任履行方面仍缺乏規范化管理,因此民營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時往往缺乏系統性和連續性,但這種現象在未來將有望得到改善。
三、生產經營合規性更獲重視
在產品安全與服務質量方面,三類上榜企業出現的重大消費者投訴事件都比上年明顯減少,其中上榜國有企業有7 家出現重大消費者投訴事件,遠低于2014 年的19家。民營企業僅有2 家出現重大消費者投訴事件,而2014 年是5 家,外資企業2015 年的數字為4 家,也低于2014 年的6 家。同時上榜國有企業沒有一家出現產品與服務虛假宣傳的現象,而外資企業與民營企業也分別僅有1 家和2 家企業出現產品與服務虛假宣傳的情況??梢姼黝惼髽I在經營的過程中都更加重視合規性,避免引發消費者的投訴和法律訴訟。
上榜的國有企業超過95%都建立了產品與服務的可持續評估體系和通過了ISO9001質量管理認證,其表現超過了在華經營的外資企業,上榜外資企業實現這兩項指標的企業比例為91%和78%。上榜民營企業只有22%建立了產品與服務的可持續評估體系,但通過了ISO9001 質量管理認證的企業比例達到91%,體現出民營企業對產品服務的質量保障也正逐漸提升。
在員工權益保護的規范性建設方面,民營企業與外資企業和大型國有企業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上榜民營企業設立了EHS 管理體系的企業比例低于10%,而外資企業和國有企業均高于60%。此外民營企業通過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系統認證OHSAS18001 的比例為40%,也同樣明顯低于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
四、國有企業環保處罰較多,民營企業環保意識不足
環保問題越來越受到各類企業的重視,在上榜的國有企業、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中通過國際環境管理認證的企業比例均超過55%,而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均沒有因違反環境法規而受到國家監管部門處罰情況出現,相反上榜國有企業中卻有因違反環境法規而受到國家監管部門處罰,這在一定程度與不少國有企業從事采掘業與大型基建項目有關,這些行業和項目在經營過程中更容易違反各類環保法規。
除了避免因環保問題而受到行政處罰,重視環保問題的企業會以更高的標準來履行自身在環境保護方面的社會責任,包括接受環境影響的第三方評估、對供應商進行環境影響評估等。其中國有企業有52%的上榜企業接受環境影響的第三方評估、45%的上榜企業對供應商進行了環境影響評估,99%的企業制定了節能減排目標并完成。外資企業這三項指標的實現比例分別為55%、66%和81%。說明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能在環保問題上能較好地進行自我約束。而民營企業在這方面表現較差。只有13%的上榜民營企業接受環境影響的第三方評估、13%的上榜民營企業對供應商進行了環境影響評估、31%的民營企業制定了節能減排目標并完成??梢娒駹I企業的環境保護意識仍然不足。
五、慈善公益捐贈金額增加,但集中在少數企業
2015 年上榜的三類企業的公益慈善捐贈金額均有所上升,其中國有企業從上一年度的達到1118 萬元增加到1498 萬,而上榜民營企業的平均慈善捐贈金額更加從1429 萬增加到4000 萬。外資企業的平均慈善捐贈金額則由434 萬增加到2000 萬以上。但實際進行公益捐贈的企業主要集中在少數企業,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進行了慈善捐贈的企業只占上榜企業的35%,而國有企業約為50%,大量的慈善捐款主要來自于少數長期堅持進行慈善捐贈的企業。上榜民營企業中有40%的企業既沒有慈善捐贈也沒有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相對較高,80% 以上的上榜企業都參與了各種公益活動。而在社會責任披露方面,國有企業一枝獨秀,99%的上榜企業都公布了社會責任報告,外資企業的比例為50%,而民營企業只有30%。這些數據說明中國民營企業的社會責任管理仍然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