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斗系統將覆蓋全球意味著什么?
根據后續組網建設計劃,北斗全球系統預計將于2018年率先覆蓋“一帶一路”國家,提供基礎服務;2020年前后全面建成,具備覆蓋全球的服務能力。
責任編輯:姚憶江
2016年3月30日4時11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第22顆北斗導航衛星。
據新華社2017年1月10日報道,由中國衛星導航定位應用管理中心主辦的第二屆北斗民用推進會在北京舉行。本屆北斗民用促進會發布了最新版《北斗導航民用服務資質單位名錄》和《北斗導航產品質量檢測機構名錄》。中國衛星導航定位應用管理中心主任付勇接受采訪時表示,北斗系統投入應用以來,一直保持穩定運行,始終處于良好工作狀態。截至目前,北斗民用用戶已達到千萬級。
目前,北斗全球系統建設正全面加速推進建設中。從2000年發射“北斗一號”試驗衛星開始,中國已陸續發射多顆北斗衛星,在近期已經發射5顆北斗全球系統試驗衛星。而根據后續組網建設計劃,北斗全球系統預計將于2018年率先覆蓋“一帶一路”國家,提供基礎服務;2020年前后全面建成,具備覆蓋全球的服務能力。
因GPS刺激而生的北斗系統
北斗系統的開發,和美國的GPS系統有一些淵源。
自美國國防部在20世紀70年代主導開發了全球定位系統(GPS)以來,GPS已經經過了數代的發展,并在全球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全球定位系統是美國國防部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并研制的,目的是為美國陸、海、空三軍提供統一的全球性精確、連續、實時的三維位置和速度的導航和定位服務。該系統共由24顆衛星組成,分為21顆實用衛星(即導航星)和3顆備用衛星,在中高軌道運行,均勻分布在6個軌道面內。GPS從1978年2月開始發射第一顆導航星到1993年10月,21顆導航星全部發射,GPS組網完成,開始為美國三軍提供全天時導航定位服務。
GPS系統最初開發的目的完全是為美國軍方服務的,后來發現這一系統在民用領域也蘊含著巨大的潛力。1996年,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宣布將GPS系統免費向全球開放,GPS系統很快在許多民用領域得到應用,而且帶動了一個龐大的民用產業的發展。
實際上,中國對于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的研究,早在20世紀70年代便出現了萌芽。代號“燈塔”的研究計劃試圖利用人造衛星進行地面定位服務,然而70年代中國綜合國力不足、科技發展落后等原因,這一計劃擱淺了。到了1983年,以中國科學家陳芳允為首的科學家團體提出了雙星定位方案,然而經費不足也使得這一計劃胎死腹中。
20世紀90年代初的海灣戰爭讓中國意識到了GPS系統的巨大威力。海灣戰爭中多國部隊對伊拉克各個地區進行了高密度的空襲,GPS攻擊部隊提供了極為精確的導航,尤其是為美軍“戰斧”巡航導彈的精確打擊立下了汗馬功勞,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