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書時如何學習中國古詩文 周有光先生訪談實錄
游藝課這個制度很有意思,學也好,不學也好,可這里面出了很多人才。所以這個考試,用強逼方法叫學生考試,不一定好。隨便他自己學,會學出好東西來。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程雅云
2017 年1 月14 日3 時30 分,著名語言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12 歲。南方周末首次刊發周先生關于吟誦與教育的一篇訪談錄,表達對他的悼念。
(本文首發于2017年1月19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我讀書時如何學習中國古詩文 周有光先生訪談實錄》)
編者按:
2017年1月14日,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的周有光先生逝世。這位112歲的老先生于1906年1月13日生于常州青果巷“禮和堂”,是著名語言文字學家、經濟學家,主持制定了漢語拼音方案。本次采錄的主題,主要是關于吟誦與教育。聲音是有意義的,而不僅僅是文字表達意義。吟誦是中國傳統的讀書法,但今天已經是需要搶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周先生吟律絕詩的音調,與趙元任先生基本相同,這或是當年在常州文人聚居地青果巷普遍流傳的音調。本次采錄完成于2010年1月21日,內容為首次公開發表。我們刊發此文,謹表達對周先生的悼念。
周有光先生為采錄方題字:厚今而不薄古,重中而不輕外。
游藝課這個制度很有意思,學也好,不學也好,可這里面出了很多人才。所以這個考試,用強逼方法叫學生考試,不一定好。隨便他自己學,會學出好東西來。
怎么樣來保留文化保留古代的東西
朱立俠:您以前進私塾時,是怎么樣的吟誦狀態?
周有光:這吟誦總體來說,大家都會,不是一個問題。每個人讀古書時,就喜歡吟誦,都是一種比較初級的音律。人聽了會有這種要求,用不到教就會的,因為常常聽到某個人吟誦么。
吟誦是各個地方不一樣的,譬如我是生在常州,長在蘇州,大了在上海讀書,后來一步步跑到外面去。比如,常州、蘇州、上海近得很,吟誦的基本調子差不多,可是每一個地方都有改變。每個人吟起來不完全一樣,它是很自由的,等于是唱山歌啊。唱山歌有一個音樂的調子,這調子唱山歌的人用不著教,他就會了。同時唱起來每一個人都有一點改變,不是有很嚴格的標準的。
朱立俠:吟誦雖然沒有什么理論,您這么多年來吟誦有沒有什么規則?
周有光:沒有規律。規律化、規范化是以后的發展。原來沒有這種概念,社會進步以后才有這種花樣,我們那個時候沒有聽說過語文有規范化。語言、生活許多方面都是從比較簡單的、原始的狀態慢慢地一步一步發展的。這是進化論,廣義的進化論可以用在任何地方,到處都可以看到的。這種現象是自然產生的。用不著(教),學的時候自然模仿,等于小孩子學某種語言一樣,老師沒教過,也沒有說這個吟誦是一個問題,大家都會。
朱立俠:我們現在要把這個吟誦傳承下來。要教孩子或去學習,有沒有一些什么方法,掌握吟誦這門非物質文化遺產?
周有光:我吟誦給你們聽。(邊取書邊說)假如把這錄下來你可以發現,今天我吟誦跟明天吟誦不是完全一樣的,跟那個唱歌的是不一樣的。它不講標準化。標準化的概念是高級的,后來發展的。
朱立俠:這個基本的規則,比如說平聲字、仄聲字怎么念,有沒有這些規則?
周有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