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裂的敘利亞
在這樣一個缺水缺電的亂世里,似乎只有兩樣東西是不會缺乏的:槍和子彈。
責任編輯:楊嘉敏
(本文首發于2017年1月19日《南方周末》)
“上周沒一天有水。鄰居說,前天凌晨三點來了兩小時,我們哪里起得來???”新年前夜,大馬士革新城區居住的亞谷指著干涸的水龍頭告訴我,“本來每天就間歇供水,現在更糟糕。”
亞谷說的,是從2016年12月底就開始,大馬士革經歷的一場水資源危機。流經城里的巴拉達河(Barada)上游主水源在反政府武裝的控制下。2016年12月,水源遭到污染,政府軍和武裝分子大打出手,炸毀了水廠,切斷了五百多萬大馬士革人80%的自來水供應,至今仍未完全恢復。
大馬士革水危機。
經歷了將近六年的戰亂,普通敘利亞人希望每天有足夠的水和電,維持簡單的生活。然而,在很多人看來如此基本的需求,在一個被戰火撕裂的國家,卻成為了奢望。
匱乏的資源
2016年12月,我在敘北報道阿勒頗局勢時,曾到好友阿卜杜家做客。內戰前的阿勒頗有340多萬人口,阿卜杜的家族算是殷實的中產家庭,如今剩下100多萬人口,阿卜杜家族也躍升為“大戶人家”。“富人都逃往土耳其和歐洲了,我們這種‘中產階級’就變成了‘資產階級’。”阿卜杜半開玩笑告訴我。因為缺電,裝潢精致的大客廳中只有兩三盞白熾燈亮著,冬日的空氣中透著一絲寒意。
因為采訪原因,下午4點后我才趕到阿卜杜家里。“午餐”被我硬生生拖成了“午晚餐”。阿勒頗已近黃昏,阿卜杜媽媽端上做好了好一陣子的菜肴,全家人終于可以享用周末大餐。
我撕了一片大餅,沾上鷹嘴豆醬。還沒下嘴,就聽見屋外咔咔兩聲,接下來客廳就陷入了黑暗之中。
阿勒頗的小孩在廢墟上玩耍。
“真是抱歉,可能誰把不該打開的電器開了,所以發電機跳閘了。”本來是我遲到不好意思的,這么一說,反而成了阿卜杜不好意思。折騰了好一陣子,發電機終于重新開始工作,大家方才安心吃飯。一頓飯半個多小時,跳閘了3次。
“現在阿勒頗每天電力供應多長時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