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春談“作文”:現在的孩子,腦子里動詞太少
高分作文的路數,多半就是“頌”。孩子在啟蒙階段,到他日后一輩子都不寫文章的那一刻,他所有寫的作文,都是揣摩他人的意思。
責任編輯:朱曉佳 劉悠翔 實習生 陳佳敏
作為一名專業小說家,張大春擔心在作文教育的熏染下,積習漸久,“日后華文世界不會有好的作家出現”。
(本文首發于2017年1月19日《南方周末》)
高分作文的路數,多半就是“頌”。孩子在啟蒙階段,到他日后一輩子都不寫文章的那一刻,他所有寫的作文,都是揣摩他人的意思。
我擔心的倒不是出版業要垮掉,而是我們的好奇心跟滿足之間迅速的取得——也就是說,他對這個有興趣,馬上一刷屏,答案就來了。
大約從2007年出版《認得幾個字》開始,臺灣文壇的領軍人物、著名作家張大春就在自己小說創作的本業之外,花了特別多的心力關注整個社會的語文教育。
起初是為了教自己的一雙小兒女張容、張宜識字,但原本理應駕輕就熟的工作,卻讓張大春發覺自己未必真正知曉和懂得這些字詞背后的故事和所含藏的豐富文化,慨嘆“窮盡人之一生,恐怕未必有機會完完整整地將聽過、說過、讀過、寫過幾千萬次的某個字認識透徹”。
于是,他特意挑選了近百個漢字,在適切的疏解之外,更兼及深廣的歷史文化背景,希望讓孩子們有更閎遠的視野,從小涵養出對漢字更為深刻纖敏的感覺。
現在,十年之后,當年的小兒女也已長大,認字不再是他們的困惑,取而代之的卻是同樣困擾大陸和港臺中小學生的問題——寫作文。而比起當年陪伴孩子從頭學認字時的欣快,作文教育中的種種問題,卻讓身為小說家的張大春大為光火:讓教師、學生、家長都倍覺頭痛的作文完全是“附和題目”思維下的產物,根本無法讓學生我手寫我口,更談不上引導學生透過寫作能力的訓練來實現自主人生的追求。
在張大春看來,作文是作文,文章是文章,前者不過是升學擇業的敲門磚,大多用后即棄,而“寫文章,是一輩子的能力”,練習寫文章,根底上是&ldq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