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的共享單車

幾乎每一個新入場的共享單車品牌,都會選擇先把單車投放到CBD地區。除了人流量大、潛在用戶多的因素,CBD還是一個沒有資金門檻的廣告場所。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邢佳慧 陳敏

在廣州塔地鐵站附近,停放著很多公司的共享單車。共享單車的出現,為市民出行帶來了便捷。(南方周末記者 翁洹/圖)

(本文首發于2017年1月19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瘋狂的單車》)

幾乎每一個新入場的共享單車品牌,都會選擇先把單車投放到CBD地區。除了人流量大、潛在用戶多的因素,CBD還是一個沒有資金門檻的廣告場所。

在國外,很多共享單車的收費標準是半小時5美元,所以很多國外共享單車公司靠收騎行費就能輕松盈利。但國內共享單車的價格基本都是半小時5毛或1元,這個定價跟公交車差不多。

“往馬路上扔車沒技術含量,也沒有門檻。車輛數量是估值基礎的觀點很快會被證偽。”

2017年1月13日上午九點半,北京國貿商圈,很多上班族出地鐵后,直接騎上一輛共享單車,前往商圈各個寫字樓或者大酒店。

緊靠國貿商城外墻,停放著五顏六色的共享單車。一名保安正忙著把它們一輛輛抬到幾十米外的馬路邊去。他說,這是領導特意交代的工作。

他的任務還包括,緊盯著商城的幾個重要出入口,防止有人騎著共享單車直接進入。

隨著共享單車公司競爭加劇,越來越多的共享單車被投放到城市里的人流密集地——地鐵口、各大商圈、寫字樓、公交站和大型小區附近。

有時候,單車會被收廢品的人扔上三輪車,開進廢品站。還有的用戶直接騎回家,把智能鎖撬掉,當作私家自行車用。甚至這些車會出現在北京的運河和上海的黃浦江中。

在北京東四環四元橋高架下的綠化帶里,躺著一輛共享單車。這是一個禁止行人進入的綠化帶。半個月之后,這輛車還保持原來的姿勢,繼續躺在那。

共享單車熱潮的背后,是自行車的“蛻變”。過去自行車只有單一的代步工具屬性,這幾年逐步新增了時尚、生活方式、健康、運動和通勤等多種屬性。自行車也從一個一年只有幾千萬輛產能的小市場,變成了資本眼里一個現象級支付和流量入口。

“共享單車的支付頻次跟打車和外賣差不多,打車行業有滴滴,外賣有了美團、餓了么和百度,單車領域也一定能出現幾個獨角獸。”一位匿名投資人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700Bike公司產品副總裁郭晶晶認為,共享單車的競爭主要分成三個階段:一是大街上有沒有你的車,你的車多不多;二是你的車夠不夠好,開鎖夠不夠快;三是你的車除了代步功能,還有什么好玩的。

郭晶晶認為,目前行業競爭處在第一階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