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名記】周其仁:中國經濟要靠“創新突圍”

面對特殊的“中國式挑戰”,2017年中國經濟如何突圍?

責任編輯:顧策

周其仁(資料圖)(東方IC/圖)

專欄:南方名記-黃河看經濟

在世界經濟共同面臨增速下滑的背景下,中國經濟的獨特挑戰在哪里?面對特殊的“中國式挑戰”,2017年中國經濟如何突圍?

2017年1月18日上午,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周其仁在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主辦的“智庫報告廳”中,向數百名聽眾發表了題為《改革突圍、創新突圍——2017年的中國經濟》的演講。

從“外部依賴”到“內部平衡”

剛剛在深圳走訪了數十家企業的周其仁表示,自己在深圳的兩周調研里“看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公司”,對中國科技創新模式形成一些新的想法,并希望跟社會各方展開探討。

在提出自己的觀點之前,他先簡略分析了中國經濟當下的處境與挑戰,指出跟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相比,“中國挑戰”的特殊之處在于“從一個很高的速度往下走”:相比2007年一季度高達15%的年化增長率,2016年預計6.5%左右的GDP增速下滑了一半多。

在這一“高速剎停”的狀態下,原有的經濟和產業發展模式“會有很大的慣性”,也因此而在社會經濟各個方面都會感受到“過去沒有遇到過的挑戰”。

盡管高速增長階段作為“歷史的一頁”已經翻過去,但他并不認同國際上幾起幾落的所謂“中國經濟崩潰論”,并指出對中國經濟過去數十年間的增長與變化,要放到全球格局的變化中去理解。

周其仁教授用一個簡化模式比較了“富有經濟體”和“貧困經濟體”在打通國際經濟貿易壁壘后所發生的變化:在富有經濟體內的資本和科技要素,由于為更廣闊的市場服務而價值迅速提升,由此誕生了美國經濟中的“華爾街”和“硅谷”兩大代表性現象;與此同時,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憑借著自身龐大的勞動力優勢,在與技術、資本結合過程中迅速提高自身的“學習曲線率”,從初級產品開始向中高級產品市場迅速擴張,由此形成了對“富有經濟體”內勞動力階層的競爭與替代。

“這個格局其實不是什么人都能看清楚的,”他指出包括近期在國際經濟學界走紅的《21世紀資本論》作者(法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凱蒂)在內的許多觀察者,在看到全球化讓發達國家收入差別兩極分化日趨嚴重的同時,卻忽略了全球化現象的另一面——包括中國和印度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兩大&ldq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Golradir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