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權力巔峰,他們將會做什么?
2016年是國際局勢發生劇變的一年。
責任編輯:聶寒非
相較于希拉里,她的黨友、前總統奧巴馬的心情要輕松很多。當地時間2017年1月20日,美國華盛頓,美國第45任總統唐納德·特朗普的就職典禮舉行。
(本文首發于2017年1月26日《南方周末》)
2016年是國際局勢發生劇變的一年。在這樣一個新舊交替的特殊時刻,很多領導人離開了政治舞臺。他們的再就業之路,各有各的難處,也各有各的精彩,其中折射出來的,不僅是他們個人的境遇和悲歡,也是所在國家政治文化和政治現實的縮影。
2016年是國際局勢發生劇變的一年,英國公投脫歐和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這兩個“黑天鵝”事件的發生,敲響了全球化和經濟一體化的警鐘,昭示了現行國際體系在駕馭新經濟和新科技方面的困境。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因此認為“20世紀的舊秩序已經結束,21世紀的秩序以及將來世界會是怎樣還未確定,一切都有可能出現”。
在這樣一個新舊交替的特殊時刻,很多領導人也離開了政治舞臺。有的是民眾不惜代價求變心理的犧牲品,在猝不及防的情況下被民眾和體制拋棄,例如英國前首相卡梅倫和2016年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里·克林頓;有的是碰巧任期結束,按規定無法繼續連任,例如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和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還有的是因為自然原因離世,例如泰國前國王普密蓬和古巴前領導人菲德爾·卡斯特羅。
除了最后一種情況外,因為前兩種原因離開政壇的領導人,都面臨著接下來干什么的問題。他們各有各的難處,也各有各的精彩,其中折射出來的,不僅是他們個人的境遇和悲歡,也是所在國家政治文化和政治現實的縮影。
卡梅倫:不情愿的離開者
北約秘書長的年薪雖然只有22萬英鎊,而且要到比利時布魯塞爾去生活,不過對于卡梅倫來說,這是重返國際政治舞臺中央的絕佳機會。
2016年6月27日,在英國公投決定退歐的第三天,卡梅倫辭去了首相一職。在妻子陪同下發表講話時,他在鏡頭前強忍情緒,但當唐寧街10號首相官邸的門關上后,他終于忍不住在親信面前傷感落淚,眼淚里有難過,想必也一定有后悔,后悔指向的是自己糟糕的政治判斷力。
“他輸掉了一場自己設的政治賭博,在其中他葬送了自己的政治前途和名譽,他不得不離開。”《衛報》一篇文章直指要害。9月12日,他又宣布辭去英國議會下議院議員職務,徹底退出英國政壇。
卡梅倫1966年10月出生,家庭背景優渥,大學畢業后先后在保守黨的研究部以及一個傳媒公司擔任高管,30多歲當選議員,39歲成了保守黨的領袖,5年之后成了英國的首相。當時不足44歲,是1812年以來英國最年輕的首相。順風順水的經歷,使得卡梅倫一方面政治歷練不足,過于自信,另一方面抗壓能力不夠,當事情不遂心意時,很容易選擇甩手離去。2014年9月蘇格蘭公投涉險過關后,他似乎對用公投來決定國家大事的方式著了迷,最終在脫歐的問題上折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