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告別國產藥“安全無效”史
近年來,藥品亂象不絕報端:“印度抗癌藥代購第一人”卷進司法漩渦,外國藥品成國人旅游購物清單“必需品”,國內仿制藥“安全但無效”……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十年來藥品審批的停滯與混亂。
責任編輯:何海寧
一場涉及所有國人用藥質量的改革,已疾風驟雨進行了一年多。
(本文首發于2017年1月26日《南方周末》,原文標題為《藥品審批面臨十年來最強變革 如何告別國產藥“安全無效”史》)
近年來,藥品亂象不絕報端:“印度抗癌藥代購第一人”卷進司法漩渦,外國藥品成國人旅游購物清單“必需品”,國內仿制藥“安全但無效”……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十年來藥品審批的停滯與混亂。
自2015年起,一場疾風驟雨般的改革已席卷整個醫藥行業,從約兩百份文件的次第出爐,到臨床數據的斷腕自查,到激發新藥創新……成敗與否,將直接關系到每一個國人的用藥安全與質量。
過去的一年多,“44號文”成為掛在醫藥界嘴邊的熱詞。
2015年8月18日,《國務院關于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的意見》(國發(2015)44號)發布,這份約四千字的重磅文件,宣告中國藥品審批十年來的最大變革浮出水面。
如暴風驟雨般的急行軍。截至2016年底,短短16個月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以下簡稱食藥總局)相繼發布了兩百個左右的政策文件,令行業目不暇接。
“感慨和欣喜交織。”上海市食品藥品安全研究會會長、上海市食藥監局原副局長唐民皓看到44號文后說,這些年來,由于體制不順的障礙、機制創新的缺失、行政體制的弊端,讓社會和行業對目前藥品監管有諸多“詬病”,現在終于打破了多年的沉悶和遲滯。
有多家醫藥企業老總向南方周末記者感嘆“春天來了”,也有人覺得這次“玩大了”,醫藥圈論壇里有留言:“總局敢捅馬蜂窩,精神可嘉,但同時捅了幾個,不知要如何收場。”
這場涉及全國人用藥安全、席卷全行業的改革風暴,注定將帶來陣痛與洗牌。
改革風暴已初露成效。2017年1月12日,食藥總局公布目前我國藥品注冊申請的積壓項目已由2015年高峰時的近22000件降至2016年底的8863件。而化學藥和疫苗臨床試驗申請、中藥民族藥各類注冊申請已實現按時限審評。146個具有明顯臨床價值的創新藥、臨床急需藥、專利過期藥和國內首仿藥,實施了優先審評。
“比美國的改革快太多了。”食藥總局藥品審評中心(CDE,以下簡稱藥審中心)首席科學家何如意博士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從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離開回國這半年,他已深刻感受到了這場風暴的猛烈。
“七二二慘案”
這場改革風暴是從“慘案”開始的。
臨床試驗被開了第一刀?,F代醫學從某種程度上說是藥品時代,而臨床試驗是驗證安全有效的唯一途徑。
在“44號文”的前一個月, 食藥總局發布了《關于開展藥物臨床試驗數據自查核查工作的公告》。公告要求1622個臨床試驗項目自查,如有問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