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代退場,二次元崛起 2016,熱鬧的電影小年
銀幕數在增加,觀眾基數在增加,結果呢,整個審美拉低了,電影品質也拉低了。
責任編輯:責任編輯 朱曉佳 實習生 陳佳敏
畢贛的《路邊野餐》拍得聰明,敘述動機也有別于過去的中國電影,陳丹青稱之為“像石頭里蹦出來的”。
(本文首發于2017年2月2日《南方周末》)
年度電影提名:《路邊野餐》《驢得水》《羅曼蒂克消亡史》
年度電影:《路邊野餐》
主持 南方周末記者 李宏宇
嘉賓 陳丹青(文化評論家、藝術家)
王小魯(影評人)
桃桃淘電影(電影自媒體運營者)
銀幕數在增加,觀眾基數在增加,結果呢,整個審美拉低了,電影品質也拉低了。
在藝術家、文化批評家陳丹青的工作室,三人圍坐一張圓桌,聊2016年的電影。工作室主人是五零后。“學院派”影評人王小魯是七零后,現就職中國電影資料館。電影自媒體運營者“桃桃淘電影”是八零后。
2016年,中國內地電影票房勉強追上2015年,圍繞電影的口舌之爭倒很多。為了電影的排片,制片人方勵深情一跪,導演馮小剛化身小女子潘金蓮在社交網絡上寫公開信?!稊[渡人》劣評洶涌,監制王家衛站出來表態;號稱1.5億美元成本的怪獸大片《長城》讓影評人喟嘆“張藝謀已死”,引來投資方怒罵、威嚇,但它的國內票房甚至不比前兩年《心花路放、《港囧》這樣的中等成本類型片。
很多影評人認為,2016年是中國電影的小年,作品很多,類型更豐富,但讓人由衷叫好和服氣的作品少見?!扼H得水》《羅曼蒂克消亡史》《我不是潘金蓮》,包括華語電影范疇之外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都是評價兩極,但值得討論。
“絕大多數電影拍得有點笨”
南方周末:簡單概括的話,各位怎么形容2016年的中國電影?
王小魯:2016年處女作特別多,可以叫“處女作年”,比如張末,還有《八月》的導演。曾志偉的兒子曾國祥,他拍了《七月與安生》,《中邪》的導演馬凱,《黑處有什么》的導演王一淳。還有《清水里的刀子》的導演王學博。
南方周末:還有劉雨霖。我把他們歸類叫“影二代”。劉雨霖是劉震云的女兒,張末是張藝謀的女兒,都在2016年出了自己的作品。曾國祥當然也是?!栋嗽隆返膹埓罄谝菜阌岸?,他父親是內蒙古電影廠的一個職工。
王小魯:包括梅峰也導演了處女作,他是老電影人了。青年一代創作的熱情忽然起來了,這就是最近幾年院線培育的結果。
陳丹青:我看電影太少。印象最深的,一個是畢贛,一個是曹保平。曹保平是老同志,1962年生人,此前我不知道,真不像話。這倆作風完全不同,卻是我期待很久的例子。
幾十年了,電影人一代接一代鬧,大家都不滿意,只能盼青苗。拍《路邊野餐》的畢贛足夠年輕,他完全在電影文化“中心”區域外面,也和電影學院的權威系統無關,至今還待在貴州小城,不想出來,自己干。這是我盼了很久的事情。拍電影終于不再那么難了——得上電影學院,得導演系畢業,等等等等。畢贛表明:你在邊緣省份,沒關系,你果真迷戀電影,你有才氣,就可以拍電影。
頭10分鐘我以為又來了個學侯孝賢、學蔡明亮、學賈樟柯的家伙,能學這仨,眼界已經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