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國流行音樂的“失敗”與“開始”
2017年1月,音樂人姚謙、老鑼和樂評人李皖分別在北京、紐約和武漢接受南方周末記者的采訪。這是一場盤點2016年中國音樂的同題問答,話題包括音樂互聯網平臺的合縱連橫、音樂真人秀的迷茫前景、年度新人佳作,以及演唱會上的“車禍”。
責任編輯:李宏宇 朱曉佳 實習生 陳佳敏
臺灣樂隊“草東沒有派對”的音樂言之有物,說出了年輕人面對這個社會的無力感。
(本文首發于2017年2月2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藝術、錢還是調音師的問題 2016中國流行音樂的“失敗”與“開始”》)
★ 年度流行音樂專輯:草東沒有派對《丑奴兒》
★ 年度流行音樂專輯提名:陳?!缎舸蟀搿?, 草東沒有派對《丑奴兒》,馬條《篝火》
●主持 南方周末記者 劉悠翔
●嘉賓 姚謙(音樂制作人)
老鑼(音樂制作人)
李皖(樂評人)
“神曲”《忐忑》的創作者老鑼是在論戰中結束2016年最后一天的。他在微博發文《明星會過氣,藝術會永存》,批評在個人演唱會上“走音”的王菲,此后他的炮口又轉向到幫王菲辯解的胡彥斌,以及沉默的大多數音樂人。
“很多人都是活在他們的記憶里,不愿意面對這種變化。”與南方周末記者越洋通話時,老鑼的普通話聲調仍然很不標準,但是他表達的句子卻很熟練,“這也代表他們不愿意面對自己的變化。”
2017年1月,音樂人姚謙、老鑼和樂評人李皖分別在北京、紐約和武漢接受南方周末記者的采訪。這是一場盤點2016年中國音樂的同題問答,話題包括音樂互聯網平臺的合縱連橫、音樂真人秀的迷茫前景、年度新人佳作,以及演唱會上的“車禍”。三個人獨立“交卷”,把三份答案拼在一起,卻像是同桌對談的記錄,或默契同步,或激烈互撕,像是背地里串供好了一樣。
他們不約而同地談到了中國音樂在2016年的“失敗”,并從“失敗”當中梳理出一些可貴的開端。
都以為投大錢就能一統天下
南方周末:互聯網音樂平臺在這一年給音樂產業帶來了什么?
姚謙:數位行業興起之后,數字變成大家判斷事情,或者是掙錢的最好的參考。各種產業要有一個漂亮的數據和說法,數據可以找到投資,很多人找到投資之后,發了一個財就離開了。不只是音樂產業,很多產業都一樣。大部分投資者都不了解產業,只懂得數據運算,要數據分析。所以數字出身的人更容易忽悠到錢。
老鑼:阿里音樂找宋柯和高曉松發展音樂。宋柯之前在太合麥田就搞砸了,現在阿里音樂宋柯也搞砸了。為什么大家都把宋柯當音樂創業的榜樣,這不是一種自殺的概念嗎?高曉松現在還是靠他二十年前寫的兩三首歌,他再寫了什么作品嗎?他說漢族人沒有音樂感覺之類的,這對中國的音樂發展有好處?我覺得這些都是特別大的負能量。
李皖:所有希望在音樂產業有所作為的人,都面對一個最大的困難,就是關注力的渙散。比如高曉松做過的和汪峰在做的事情,就是想把眾人的關注集中到一個地方去,他們看起來創造了一種很好的模式,工業體系和藝術倫理全都得到了很好的貫徹,如果所有的藝術家和聽眾都到這個平臺上,這個事兒就成了,但問題就在這里,大家不來。不光是音樂,現在整個傳播領域面對著一個巨大的困難,大家失去了一個嚴肅的、有質量的、有更高寄托的傳播平臺。
南方周末:互聯網平臺培育新人的計劃,比如說蝦米尋光計劃,百度的音樂人平臺,網易的石頭計劃,有沒有真做了實事的?
姚謙:我自己的觀察,沒有一蹴而就的,所有模式都需要不停地修改。我不覺得那些程式都是無效的,尋光計劃我就覺得不錯。當然,我沒有實際操作,我不曉得還碰到什么困難,但我覺得最明顯的是投資者已經逼近了——你得掙錢,再不掙錢就給你關了。他們果然被一個更會忽悠的人給犧牲掉,現在投資者才意識到,趕緊讓他們回來。
有一些想法,不是一直投大錢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