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變得越來越正常
“有觸動的作品不是太多,具有創造性的事件少了,不僅中國,西方也一樣?!?/blockquote>責任編輯:李宏宇 朱曉佳 實習生 陳佳敏
楊宏偉的《像素分析》在木材上進行了探索。他的像素一塊塊不同灰度,可以不斷拼出各種圖像,相當于一個可以不斷使用的基因庫。
(本文首發于2017年2月2日《南方周末》)
★ 年度當代藝術:空缺
★ 年度當代藝術提名:劉野《洛麗塔》 牟森及其團隊《存在巨鏈——行星三部曲》 楊宏偉《像素分析》
●主持 南方周末記者 王寅
●嘉賓 徐冰(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高士明(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
朱朱(藝術批評家、策展人)
2016年,從國外引進的各大藝術展覽紛至沓來,吸引了不少眼球,各種藝術博覽會也日益增多。熱鬧之余,原創藝術與大眾的聯系依然不溫不火,顯得較為平靜和沉寂。
南方周末“文化原創榜”請三位業內人士回顧過去一年的原創藝術。他們是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徐冰、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高士明和藝術批評家、策展人朱朱。他們的結論是:“有觸動的作品不是太多,具有創造性的事件少了,不僅中國,西方也一樣。”
徐冰:現實比當代藝術更有提示性
2016年有一點觸動的作品并不是太多。當代藝術真的承擔不了豐富多變的社會現場,現實折合成藝術之后,就變得無趣了。
不管多當代、多前沿的藝術,都必須進入美術館,被陳舊的古典系統承認,當代藝術的位置十分尷尬。當代藝術的體系就是一個陳舊的體系。這是很荒謬的。這就形成一個悖論。藝術是什么?越來越不清楚,這個世界也是一樣,越來越不清楚。
人們習慣了把藝術當做值得崇敬的東西,非常敬仰地去美術館看展覽,其實其中有很多是爛東西。藝術慢慢被稀釋到社會中去了,而現實比當代藝術更有提示性。
藝術家必須要懂得藝術本身和社會現場之間的相互轉換,要懂得吸納社會現場的能量,轉換到藝術思維和動力上,不是折騰藝術流派和風格。藝術根本的問題,是工作室手里的活和社會現場關系能力的問題,是如何判斷藝術態度的問題。不僅僅是中國,西方也一樣。
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我的兩個學生楊宏偉和耿雪的作品。
也許因為楊宏偉父親就是木匠,他對木頭性能的控制特別有感覺。楊宏偉是當今最優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